索  引  号: 13524/2018-04903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对政协承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272号提案的答复
2018-09-29   09时55分 浏览次数:

承文提字(2018)第09

A

是否同意公开(是)

对政协承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272号提案的答复

承德市政协: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我市积极创建河北省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非遗资源富集、存续状态良好、传承实践活跃。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非遗的挖掘、整理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236项,其中入选人类非遗项目1项(丰宁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59项,市级名录167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87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一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为了发挥我市满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更好地保护传承满族传统文化,我市将积极创建以全市范围内满族非遗项目为重点,以丰宁县、围场县等少数民族县区为核心,辐射全市的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将此项工作做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的重点工作。

一、编制保护规划,为创建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好前期准备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保持民族和地方特色,保持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使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到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同时,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坚持整体性保护,厚培文化土壤,助力我市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编制保护规划。我局将积极与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待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建标准和有关要求正式出台后,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创建领导小组将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和规划专家等共同参与,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保护内容、核心区域和重要场所保护清单、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等方面,并广泛听取当地民众意见,稳步推进编制工作。

二、主要任务

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是我局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创建工作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传承德泽、以文化人”的承德文化精神,努力实现承德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全面普查,建立名录数据库。全面开展非遗普查,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性工作。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普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启动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工作,组织科研人员整理图文资料并进行研究。在普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非遗名录数据库,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名录体系。

根据制定的《承德市非遗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我市于今年3月至6月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全面的、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我市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非遗保护规划;运用文字、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

(二)成立非遗传承基地。以丰宁县、隆化县、滦平县、围场县、宽城县为重点县,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若干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展示了本地传统文化精华,能起到示范性作用。基地有别于其他传承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精确、权威地展示非遗文化,发挥传承人与专家骨干的合力作用,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非遗的传承与研究,同时也便于拓展与社会其他文化组织的交流,便于向群众推广非遗文化。

(三)对市级非遗项目给予一定保护。在国家和省对我市非遗扶持的基础上,增加对市级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政策,让贴近人民群众的市级非遗项目“活起来,动起来”。同时,并对全市登记在册的11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技艺资料保存完整度、授徒传艺培训数量、参加公益宣传效果、传承成果实绩以及现场面试展示”等五个方面的考核管理,对没有传承能力,不履行传承义务和责任的传承人实行“退出机制”。

(四)设施建设。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传习需要,计划在我市新建博物馆中,设立一个我市非遗综合性展厅,并设立非遗传习点,每月邀请我市非遗传承人,在展厅内进行非遗项目的现场制作和宣传。

(五)教育普及。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将非遗保护知识纳入我市教育体系,编写非遗传承普及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推动在保护区内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遗相关专业,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

(六)编撰《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将我市2006年至2018年间,经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批准公布的非遗全部项目编撰成书。按照项目的分类,逐一介绍,图文并茂,突出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简洁概要地了解非遗资源的风貌,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是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重大成果的全面展现,是一部展现承德非遗概貌的权威性典籍图书。

三、丰富多彩的非遗特色活动,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氛围

(一)举办民俗活动,提供推广展示平台。为了提升我市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营造全社会范围内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打造展示推广非遗的平台,我市多年来连续举办各类非遗展览10余次。其中在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举办民俗文化节活动已经成为我市非遗项目集中展示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今年6月份,我市第十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承德市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这届民俗文化节在全市范围内共举办活动11场,参与人数10万余人次。承德电视台、电台、承德日报、晚报、腾讯大燕网、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宣传报道共30余次

(二)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传承人队伍。为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市一直将“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一是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承德市文广新局举办的“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庆六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通过多角度的宣传承德非遗,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接受承德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自觉认识、热爱、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得到广泛传承。二是院校传承,开拓“非遗”新路径。推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依据优势学科系统推动“非遗”研究性保护和开发。例如,在我市魁星园小学专门开设了丰宁满族剪纸课程,聘请传承人贾永珍老师进校授课,通过对学生开展多样化、原真化教育,深入宣传和传承承德市非遗项目,有力推动承德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开展“地方非遗”进校园讲座,邀请丰宁满族剪纸、滕氏布糊画、传统古琴斫制技艺、宽城皮影戏传承人在我市高等院校讲座,通过追述学艺的非遗故事,面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命体验、实践过程、技艺智慧和对道德的自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非遗”舞台,不断传统发展。为了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传统舞蹈进校园,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课座教授,与学校老师共同提升舞蹈课教学质量,提高舞蹈学科教学与科研能力水平,真正让“非遗”舞蹈“活”起来。经过传承人和老师的创新,舞蹈《竹板落子》、《萨满舞》、《黄旗武会》、《二贵摔跤》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让传统舞蹈更具舞台魅力。

四、加强培训,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旨在切实提高全市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法规意识和思想水平,开拓非遗传承人视野,传授非遗项目网络申报方法,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规范非遗传承人传习授徒任务,引导非遗产品网络销售,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推动非遗+扶贫。以设立全国非遗观察点为契机,加强对非遗在当代传承的长期跟踪研究,了解和掌握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基层的存续状态和变化情况,为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二是充分利用我市做为全国“非遗+扶贫”试点地区的优势,推动开展满族非遗生产性保护。将区域内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纳入“非遗+扶贫”试点范围内,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帮助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助力当地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实现精准扶贫。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传统文化发展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018827

领导签发:祝好勇

联系人及电话:窦新雨 2020680

抄报: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