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1/2018-05033 |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
文件编号: 承扶建字(2018)第3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对承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第97号建议的答复
侯安慧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树立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决心斗志,我市综合运用宣传引导、教育提升、文化培育等方式,“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决心斗志,转变“等靠要”思想观念,营造“自立自强,脱贫光荣”的风气。
一、强化宣传引导
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开展扶思想、扶观念、扶志气活动。一是进行政策宣传。采取发公开信、明白纸的方式,将贫困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和扶贫重大事项及时、真实、全面公开,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增强透明度,增强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界面、文化墙、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营造“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浓厚生活场景。二是举办大讲堂。成立由优秀党政机关干部、勤劳脱贫致富典型和优秀扶贫队员组成的宣讲团,深入贫困村开展扶贫扶志宣讲活动。全市农村已建立村民讲习所、妇女讲习所1560个,4600名市县乡机关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组成的宣讲队,开展扶贫政策宣讲达3200场次。三是开展面对面交流。组织村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员、勤劳脱贫致富典型,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深入贫困户进行座谈交流,与贫困群众交心,一起查摆贫困情况,分析致贫原因,谋划脱贫办法,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认知观念,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必先自立,致富必先自强”的观念,增强脱贫信心。四是组织文艺展演。建立机动灵活、精干多能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分赴贫困村,运用歌曲、相声、快板、小品等寓教于乐的展演形式,赞美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讴歌勤劳致富的身边人、身边事。今年以来,市文联下辖的文艺志愿服务协会,创作编导的一批脱贫攻坚主题节目,巡回演出62场次。
二、提升教育水平
我市下发了《承德市关于扎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考评标准》,全面开展城乡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以此推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一是加大教育投入。解决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加强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保证了县域范围义务均衡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异。二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了教师培训,培训的名额向乡镇和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倾斜,保证农村一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三是做好控掇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控辍工作机制,建立了督导考核机制、阳光救助机制、专项督导机制,做到了责任到学区,责任到校,责任到人。春季学期,对就读于我市的11515名建档立卡类学生全部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共计资助资金2555.49万元。
三、培育农村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特殊作用,用文化滋润民风,开启民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是传承乡土文化。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加强优秀乡土文化物质载体保护,挖掘农村民族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农村人气更旺,让农民更有感情寄托,引导本乡能人回乡创业发展。二是弘扬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对贫困群众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感恩心态,培育他们的自强、感恩的意识。三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体活动广场、宣传栏、文化墙、善行功德榜等文化活动阵地设施建设,努力构筑“精神高地”,焕发农村发展活力。四是实施道德风尚激励。在贫困村深入开展“五讲五比”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农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好邻居”评选表彰活动,对良好道德风尚、道德典型上榜展示、挂牌鼓励,激发调动贫困群众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市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大力抓好扶贫扶志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丰富贫困地区文化生活,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自力更生。二是进一步提升扶贫干部带富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技能,以促进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三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健全脱贫激励机制,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地区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承德市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
2018年9月14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