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最美丰收季田畴沃野尽欢歌
2018-09-25   08时10分 浏览次数:

——庆祝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本网记者走基层一线写真

    编者按:秋分时节,瓜果飘香,硕果累累,丰收的喜悦洒满田野。今年的秋分日,中国亿万农民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日前,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用镜头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记录他们不辞辛苦的忙碌,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

 

兴隆蓝旗营镇板栗大丰产栗农乐开怀

    “七月杨桃八月楂,十月板栗笑哈哈”,眼下虽未到十月,但兴隆县蓝旗营镇内的板栗已陆续成熟,开始进入丰收季。

    漫步在蓝旗营镇,高大的栗树下,栗农们忙着打栗子、捡栗子、脱壳、晾晒。成熟的板栗栗棚已经炸开,露出内里光滑明亮的栗子,昭示着丰收季的到来。

    蓝旗营镇果树面积5.6 万亩,人均拥有果树400 株以上,其中林果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为兴隆板栗主产区。2006 年成立佟家沟板栗交易市场,目前为全国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

    “今年板栗每公斤能卖上16 块钱,果农的收入是很可观的。”板栗种植大户陈国正望着山上一片片硕果累累的板栗树,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开发了天然无公害的栽培技术——‘轮替更新’整形修剪技术。一是把树干控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二是高度控制下来后,经过轮替更新模式,使树干变粗、变壮,果实均匀,提高板栗的果品质量。”

    陈国正不仅自己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栽培技术,还为其他的乡镇开展培训,后来又建立了专业的技术服务队。

    来到蓝旗营镇佟家沟村板栗交易市场,记者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栗树环绕中,农家小院依次排开,水泥路面四通八达,一箱一箱的板栗被搬到车上。

    “我们公司这次订购了2000 吨板栗。”来自北京盛文甘栗公司前来购买板栗的王秀文经理说,“这里的板栗规模大、品质好,是采购板栗的首选之地,虽然今年价格上涨,但来此采购依然物有所值。”

    沃野流金漾欢歌,田畴万顷惠民生。如今渐入佳境的板栗产业为果农打开了致富大门,果品产业开出灿烂之花,绘就富民强县的锦绣篇章……本网记者张丽莉

 

滦平下营村种植中药材致富有良方

    “我们园区里有800 多亩黄芩,今年收成不错,这都入秋了,每天还能摘回来将近50 公斤黄芩叶。眼看着天越来越冷,我们得抓紧时间采摘,可别浪费了这些好药材!”在滦平县九财农牧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采药工人刘桂云正在清理刚刚采摘下来的黄芩叶。说话间,她娴熟地抖去泥沙,择下枯枝,再按照规定尺寸切割成段。

    刘桂云是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患有胆结石,她干不了重体力活,为了照顾年幼的女儿,也没办法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

    “幸好,中药材园区就建在了我们下营村,流转了我家的三亩多地,每年可以拿到2000 多的租金。我在家门口打工,省了外面吃住的费用,还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刘桂云说。

    记者了解到,刘桂云工作的九财农牧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用“果药间作”的方式,在山桃树、苹果梨树下种植黄芩、黄芪、射干等中药材。占地1 万亩的园区辐射带动周边3 个乡镇、22 个行政村、756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投劳挣薪金、参股合作分股金、乡村旅游赚现金。2017 年,园区带动504 户、1512人稳定脱贫,户均增收17800 元。

    在滦平县,依靠中药材产业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滦平全县中药材面积已有15.58 万亩,涵盖20 个乡镇,拥有总投资过亿元的奇滦饮片加工、普润生物制药等多个项目。迅速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带动1 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全县建档立卡户的40%以上,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了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实现扶贫效果的长久持续,滦平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坚持产地初加工与深加工相结合,提升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

    “别看这些黄芩叶不起眼,加工成茶叶以后,卖的不错呢!”手头的活儿告一段落,刘桂云带着记者来到了园区的中草药文化体验中心。货架上,热河黄芩茶、黄芩花茶、芩玫养颜茶……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药茶琳琅满目,供游客挑选。“通过淘宝网和微信平台,全国的顾客都能买到我们的药茶。我们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致富,还能把家乡的药材推向全国,再辛苦也值得!”刘桂云说。 本网记者关秋实

 

双滦区肖店村金秋稻谷黄农民收割忙

    沉甸甸的谷穗捧在农民手中、金灿灿的玉米装满一整车……

    金秋九月,田野金浪,稻穗飘香,记者来到双滦区肖店村兴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刚进入园区,一片片整齐的稻田就映入了眼帘:微风拂过,地里涌起金黄色的稻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金子般的稻谷弯着腰,变得更加鲜活、灵动,美不胜收。

    “一片稻谷一片金,一川稻秧一川绿,一双巧手织四季……”兴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杨树林一边在晾晒场里翻晒红谷子,一边哼着歌。不远处几个农民正将晒好的谷子铲入加工机器中,不一会就收了好几箱小米。“看看,今年的红谷子粒粒饱满,地里的紫苏子棵棵挺拔,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连续七八天时间,杨树林都在和妻子起早贪黑地晒谷子、掰玉米,问他累不累,他憨厚地笑笑:“今年合作社种了红谷子110 多亩,三万多斤,玉米260 多亩,紫苏子20 多亩,都是大丰收,今年一年的辛苦都没白费啊,再累也开心啊!”

    “这些天主要是收割红谷子,在几十台大型收割机与农机手的合力奋战下,70%的稻谷已经收割回家,乡亲们家家户户都在抢晴好天气收割、晾晒稻谷,争取让辛勤劳动的果实颗粒归仓。今年每亩地能收100 公斤左右,好的能收到125 公斤以上,普通小米市场价10 元/公斤,我们村的有机小米能卖到30 元/公斤,按照今年的情形看,一亩地能增收1000 多元。再过些天,到十月一前后,就会收获大量的玉米和紫苏子,就更有得忙啦。”肖店村村主任武学平告诉记者。

    陈焕利曾是肖店村的贫困户,现在已经成为合作社里的一名正式员工,说起脱贫经历,他感慨万分:“我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园区,不仅每年得到不少的分红收入,如今还有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原来一年的收入都赶不上我现在一个月挣得多,去年光是在合作社打工的工资就有两万多。”看得出,陈焕利是由衷地开心。

    秋风吹过,稻谷飘香。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网记者孙涛

 

隆化大乌苏沟村鲜菇飘清香俏销海内外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了隆化县韩麻营镇大乌苏沟村海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一阵阵淡淡的鲜菇清香就扑鼻而来。

    菇棚内,密密麻麻的菌袋整齐地排列着,菌包上,一只只香菇长势喜人。菇农们忙着采摘,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厂房内,数台烘干机同时作业,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卸菇、装菇、发货,一派繁忙。

    “今年合作社主要是种植食用菌,长势良好,现在正是香菇丰收的季节,每天可采摘3000 公斤,销量也不错,主要销往北上广等城市。”海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海民告诉记者,“最近一直都忙着采收香菇,最忙时要雇20 多个帮工才能忙得过来。”

    作为村里的能人,冯海民带头于2016 年5月成立了海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里10 户建立了160 亩的食用菌基地,其中,6 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方式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还吸收村里的贫困户入社务工实现就业。

    “今年我们的香菇大丰收,大家都很高兴,一早上我就采了10 筐,今天能有70多元的收入。”韩子荣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1000 元,现在还在合作社务工,到年底仅务工就能收入2万多元,日子是越来越红火。

    “今年的25 万菌棒已经全部盛产,这一批菌棒产值可达200多万元,一天就有30 多人在抢收,很多商家都在等待这批香菇的销售。”冯海民高兴地说。“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收致富的劲头可足了,我们的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看着菇农抢收香菇的喜人景象,冯海民信心满满地说。 本网记者林海娇

 

平泉刘家店村种品质红薯过火红日子

    在平泉市道虎沟乡刘家店村,村民杨晓东正忙着翻拣红薯。他们先用机械翻开土层,再将露出的红薯拣到箱子里。不一会,杨晓东就收了十来箱红薯,每箱都有十多斤。

    “去年卖了9 元一公斤,今年红薯长这么大,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杨晓东说,这些红薯都是在村梓文种植合作社统一规划下种植的,村民流转土地给合作社,又在合作社打工,通过“政银企户保”入股分红,拿到“租金” “薪金”“股金”“现金”,真正实现“一地生四金”。“一年下来,能增收5000 多元。”

    梓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邢福顺告诉记者:“这些红薯不愁销路,合作社与唐山一家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生产出的农产品都能直供企业。”

    刘家店村人口相对集中,民风淳朴,商贸发达,但人多地少,耕地1400多亩,农民收入主要渠道是务工、种植。为了更好地带动百姓脱贫致富,该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同时,利用“政银企互保”政策由贫困户出名银行贷款5 万元到企业入股分红,本息由企业偿还,贫困户无风险。

    除了红薯外,刘家店还发展了光伏、谷子、贡桃、花卉等扶贫产业。在红薯地的另一边,合作社的100 多亩谷子足有一人多高,长势喜人,还有600多亩贡桃明年就能结果了。看到村里前景越来越好,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干劲儿更足了。

    收获的场景,喜悦的村民,鼓起的腰包,这在道虎沟乡已是普遍现象。目前,道虎沟乡大力推行“三零”扶贫产业模式,以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为依托,带动贫困户入股扶贫园区,共吸纳贫困户229户,均实现三年以上稳定分红。本网记者王畅

 

围场甘沟口村小小马铃薯变身大产业

    金秋时节,围场迎来了马铃薯收获的好时节。在围场西龙头乡的马铃薯农田里,几十名农民忙着采收、分拣、装箱马铃薯,一派忙碌的劳动景象。看着一颗颗金黄圆润的马铃薯从泥土里蹦出来,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记者来到西龙头乡甘沟口村“旅农园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田,社员赵继存和“农事钟点工”们正在收获马铃薯。

    赵继存种植马铃薯已经10 多年了,十几年前,老赵种地,除去种田费用,勤苦一年,也就落个吃饭钱。“如今咱们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推广试验示范,采取农户自主与政府推广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马铃薯测土配方、覆膜等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积极引进新品种种植,切实提高单产,根据市场需要和马铃薯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土壤结构、气候特点,按照高产、优质、抗性品种总体要求,积极引导农户从马铃薯种植的‘产量’意识向‘效益’意识转变。”赵继存一边拿起一个大马铃薯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赵继存今年种植了300 亩马铃薯,亩产4000 公斤,每公斤卖到1 元。老赵说:“马铃薯以前是咱们的‘救命薯’‘温饱薯’,如今变成了‘致富薯’。到今天,靠着马铃薯,咱们脱贫奔小康,马铃薯成了‘小康薯’!”

    在马铃薯田间驾驶着拖拉机帮忙收获马铃薯的合作社负责人吴国辉说:“咱们农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县里以增加马铃薯仓储能力为突破口,扶持和指导农民合作社和马铃薯种植大户建设马铃薯储窖,提高马铃薯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别小瞧了这些从地里刨出来的小东西,很多农民增收致富都靠它了。”

    “旅农园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5户社员于去年投资140 余万元建起存储能力达到3000 吨的马铃薯存储库,建筑面积2000 多平方米。马铃薯可以随着行情卖个好价钱。合作社成了该村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酵母”。

    在该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发展马铃薯种植1500 余亩。通过立足市场、优化品质、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等措施,使马铃薯产业发展成为亮点产业。本网记者管陈子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