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行系列报道之七
本网记者张宇通讯员苗艳春
红色的安全帽在高空、在地面上缓缓流动,忙碌的工人身后,一排漂亮的灰色小楼亭亭而立。工程车往来运输,挖掘机铲起碎石,马达轰鸣声、金属碰击声,在炎炎烈日下奏响着生动的建设曲。
日前,在位于平泉市卧龙镇的中国活性炭科技创意城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这样一番情景。如今,该项目的科技楼、创意楼、GMP车间已建设完成,园区地面正在平整、绿化,二期工程也在紧张筹备中。
“建设活性炭科技创意城,是为了组建壮大一支活性炭科技研发队伍,研究开发活性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强化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将活性炭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探索形成文化与活性炭技术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漫步在园区中,中国活性炭科技创意城项目负责人王立新介绍说。
“总投资1.58 亿元,占地32906 平方米,建设面积23584 平方米,包括科技楼、创意楼、GMP 车间、博物馆、文化长廊、活性炭工房……”在施工示意图前,王立新一一向记者介绍,项目按照“一园二带三区”的规划,建设科技园,水体景观带、绿化带,生产区、物流区、别墅区,各个建筑物分工明确,绿树、水池点缀其中。
“园区建设体现的是活性炭高科技与现代文化园艺技术的有机结合,项目建成后,这里不仅是工厂,更是集旅游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活性炭高科技文化创意园林。游客来到这里后,可以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炭文化。”王立新说,“文化科技与炭产业融合,促进了平泉活性炭产业全面升级,为打造‘神州炭都’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平泉是“中国山杏之乡”,也是全省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然而,活性炭产业发展之初,主要以生产活性炭颗粒为主,产品比较单一。为解决产品单一问题,平泉以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为核心,在传统工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艺中,注入文化、艺术和创意元素,由单纯生产工业用炭向制造具有较强实用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的工艺品及床上用品、车上用品等转型,实现资源炭向科技炭、环保炭、文化炭的转变,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骨干产品景泰蓝工艺炭画,就是向‘文化炭’转变的一次尝试。”王立新手指一幅炭画对记者说,“利用景泰蓝掐丝工艺,在活性炭版上绘制山水、花鸟等,用天然彩沙上色,既能美化家居环境,又能净化室内空气。”他们还研发了活性炭解酒灵、活性炭香烟滤嘴两种“科技炭”,将在研发成熟后推向市场。
据介绍,活性炭科技创意城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加4 条活性炭系列产品生产线和配套设施,年产值增加到9000 万元,利润实现3600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力320 人左右。
活性炭科技创意城项目还是平泉活性炭文化产业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从平泉文化产业办公室了解到,平泉构建了“一心一带三区”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即创意设计中心、企业自主创新带及资源配送区、培训孵化区和工艺博览区,该产业园将活性炭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对活性炭产品原材料、成品进行统一配送,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创业服务。
目前,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已完成投资4.25 亿元,活性炭文化工艺品展示中心、绿世界炭文化创意产品扩能、炭文化体验馆、炭宝来2万件景泰蓝天然彩沙炭板工艺画等项目顺利完工,打造府佑新村等活性炭产业专业村5 个,每年承接活性炭企业的产品定单7.2 万件,1.34万人从活性炭创意产业中受益。
(编辑:那然 来源:承德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