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接力造林让荒原变“绿海”
2017-08-11   08时34分 浏览次数:

    ——塞罕坝机械林场一线建设者风采录之三

    展开卫星云图,一弯深深的碧绿,像展开翅膀的雄鹰一般,紧紧地扼守在内蒙古高原黄色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筑起了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变成了如今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五十五载春夏秋冬,塞罕坝人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立在贫瘠的土壤之中,牢牢地钉在大地之上,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的每棵树都在用年轮记载着这些林业人的故事,书写着这段绿色的传奇。而塞罕坝林木的成活率从最初的不足5%到如今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更离不开塞罕坝人用科技续写的绿色奇迹。

    开荒者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上世纪50年代,从内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尘暴无遮无掩,频袭北京,而塞罕坝是必经之地。专家们断言:如不善加治理,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使北京成为另外一座楼兰古城!

    为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1962年2月,国家批准建立塞罕坝林场。使命集结,第二年,原林业部从全国18个省市紧急调配24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27名,前往塞罕坝,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林场。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

    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荒漠中,当年春夏之交,他们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栽下了1052 亩松树。然而,由于气候环境恶劣,管理经验不足,林木成活率不足5%。由于成活率太低,塞罕坝机械林场面临刚刚重组就被迫解散的局面。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经过艰苦探索,塞罕坝第一代育林人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在植苗方面,塞罕坝人通过不断研究实践,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改进了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创新了植苗方法。

    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经30 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机械造林突破了高寒禁区,是国内外没有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完成的突破性进展,这样的成绩也吹响了全场干部职工向荒原进军的号角。

    塞罕坝人二次创业攻坚造林

    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时间走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的征程。而塞罕坝人也开始了二次创业,启动了攻坚造林工程。

    攻坚造林区域是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这种地块坡度甚至超过46度,机械不能作业。最难的是表土只有几厘米厚,底下全是石头。没有土,树苗怎么活?

    塞罕坝林业工人自有办法。他们先挖坑,清出石块。在大唤起林场营林区,技术员告诉记者,像这种攻坚造林,关键在于解决土、水、苗的问题。乱石坡缺土,可在树坑里垫点客土。树苗只要成活,根须自己会顺着石缝生长。水可通过覆膜保墒、拦蓄雨水解决。树要选择像樟子松这样生命力强、耐干旱的品种。在营林区内,几个技术员不一会儿就挖好了一个坑,清出不少石块。树坑呈正方形,边长约70厘米,深约40厘米。工人麻利地将石块整齐垒在大坑下沿,这么做为的是拦蓄雨水。接着,大家又在大坑中央挖出边长、深度都是30 厘米左右的小坑,垫入客土。

    然后就是栽树了。栽树使用“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具体作业步骤是:第一锹向内倾斜45度斜插底土开缝,重复前后摇晃,直到缝隙宽5至8厘米,深度达25厘米;顺着锹缝侧面,抖动苗木投入穴中,深送浅提,以舒展根系,再脚踩定苗;离苗5厘米左右,垂直下插第二锹,先拉后推,挤实苗根,防止吊苗,挤法同第一锹。第三锹再距5厘米,操作同于第二锹,仍为挤实。最后半锹堵住锹缝,防止透风,以利于苗木的成活。最后是平整穴面,并覆盖一层暄土以利保墒。

    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独创,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5年来,塞罕坝人在石质山坡上新造林15.3万亩,在基本没有补植的情况下,成活率和3 年保存率竟分别高达98.9%和92.2%,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

    80后大学生用科技续写绿色奇迹

    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塞罕坝林场曾经多次陷入困境。1963年造林失败,几万亩耕地大减产;1977年50多万亩的森林遭遇冰冻;80年代十几万亩林地遭受严重干旱……一代代塞罕坝人接过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将治沙造林进行到底。

    80后于士涛是保定人,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2005年大学一毕业就扎进塞罕坝,开口闭口都是“林子”。他说:“我的专业在这里,离开这儿,就像树没了根儿!”在冬与西北风为伴、夏与紫外线为伍的环境中,他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造林实践,率先使用生根粉,使造林成活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他还经过精心论证,大胆打破每亩50 株的栽种常规,低密度留株试验证明,这里完全可以培育出大径级用材林,使“塞罕坝只能出小材料”的传统经验被彻底颠覆。

    而另一位“林二代”则在另一片林子里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叫尹海龙,1982 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林业工人的后代,小时候,在林场的苗圃里,他时常从父亲紧锁的眉头上读出了大人们的心事,小树苗总是长得慢、长不高、长不壮。后来上了大学他才知道,高寒地区要育出落叶松大苗太难了。2005年大学一毕业,他就主动回到林场干起了技术员。落叶松是林场的当家品种,育出好苗子是尹海龙儿时就想帮父亲圆的一个梦。他仔细研究落叶松幼苗生长规律,依据落叶松喜爱腐殖质的发育规律,使用农家粪育苗,结果落叶松苗木根系不但粗壮,而且木质化充分。

    而为了提高适生区外樟子松嫁接红松生长过程中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积累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的经验和理论,他和林场的技术人员赴隆化县茅荆坝林场、宽城满族自治县冰沟林场,对当地现有红松林的生长、立地及当地的气候等情况以及红松林培育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并在两地分别采集了部分接穗用于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并对嫁接效果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实验调查,目前项目区接穗长势良好,年生长量最高可达40余厘米,且部分嫁接的红松接穗已经开始结实,项目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一个又一个项目,一次又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塞罕坝林区华北落叶松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林建设。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指导,从良种栽培、幼抚施肥、消耗枝控制、中幼林抚育、定向培育等5个森林培育环节建设华北落叶松用材林,以达到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的目标。

    塞罕坝蒿属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塞罕坝篙属植物20种,从分布和生境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各个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及药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篙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塞罕坝森林释放负离子生态效益研究。负离子可促进人体健康,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定量测量塞罕坝森林负离子释放量,从而使塞罕坝旅游更具吸引力。

    塞罕坝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以塞罕坝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多样性研究。

    ……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每一种科技的应用,只有这些林业人心里清楚,他们在用科技武装这片“林海”,捧起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大地续写绿色奇迹。   本网记者闫立辉

(编辑:李岩 来源:承德日报)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