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按照新办法种土豆,一亩地多收了1000 公斤。”围场御道口镇御道口村村民吉俊山一边劳作一边介绍,他去年种植了1000 亩土豆,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园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大销售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基地园区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产业循环化方向发展。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3万亩,总产量180 万吨,产值超过23 亿元。
从“皇家贡品”到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木兰围场,历史上是清朝最大的皇家猎苑。清代末期,随着开围放垦,作为“皇家贡品”的马铃薯才传入这里。因其生长期短、抗寒耐旱、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既适应北方旱作产区的气候环境,又符合“关外人”的饮食特点,一经传入,就被人们迅速接纳,并视为“保命粮”世代耕种。
上世纪90 年代初,随着品种改良、技术进步,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17 年已达73 万亩,并相继建成了一批育种、研发、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产业产值突破23 亿元。
围场县委、县政府始终将马铃薯作为富民立县的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编制了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每年设立1000 万元专项资金集中培育,并整合大批涉农资金倾力支持。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马铃薯成为围场农业领域的投资热点、产业产出收益高点,引领了北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方向。
多年来,上级农牧、水利、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累计向围场投入专项资金25 亿元,全面实施了现代农业、农业标准化、旱作农业、高标准农田、良种繁育等项目,产业短板迅速弥补,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中科大、河北农大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战略合作,围场马铃薯在科学研究、种薯繁育、技术规程研制等方面快速成长,累计完成科技立项38个,制定地方标准7 项,自主选育新品种8个,示范推广新技术43 项。
围场也因此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县”“全国马铃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围场马铃薯”被冠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 年,围场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科技部评为“全域马铃薯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
“土疙瘩”变成“金蛋蛋”
在围场半截塔镇什八克村,我省投资规模最大、引进设备最先进、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富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动化厂房里,一卡车“黄皮肤”的土豆从自动化生产线一端被送进去,2个小时不到,雪白细腻的全粉装袋完毕,随即被送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几个国内外知名大公司,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开拓创新的围场人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努力将深厚的要素积淀转化为势如破竹的发展优势。
——1 家国家级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12 家现代化种薯繁育企业、15 万亩标准化脱毒种薯扩繁基地、1 亿粒微型种薯,占全国7%的产能。围场,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和繁育中心。
——73 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占河北播种总面积1/5;亩产2500 公斤,超过全国平均单产1 倍以上;年产量180 万吨,产业产值突破23 亿元。围场,正在迅速从马铃薯“种植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
——脱毒薯应用、机械化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田间智控、产品溯源等现代技术“全面推广”,建成了12 万亩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40 万亩地膜覆盖基地、10万亩水肥一体化基地、2 万亩有机富硒功能马铃薯基地。围场,成为全国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综合示范区。
——9 家国内先进工艺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45 万吨,形成了淀粉及淀粉制品、全粉、主食、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体系,培育了2 个河北省著名商标、4 个名牌产品。围场,已率先走在全国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发展前沿。
——13 个产地市场遍布主要产区,60 家规模仓储企业总贮藏能力近100 万吨。围场,已实现从“藏薯于民、藏薯于地”向“藏薯于企、藏薯于技”的重大转变,正在努力打造中国北方马铃薯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牵头组建了“河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广“政府+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吸纳了上千家农业经营主体带领12 万薯农稳定增收。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政企产学研推一体”“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整合”“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电商农业同频”“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同步”等多种经营机制和模式,产业活力被进一步激发释放。
现今的围场,构建起了集“科技研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马铃薯产业体系。小小的马铃薯,催生出支撑县域经济的大产业;毫不起眼的小土
豆,成了围场人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漂洋过海”俏销国际市场
为提高围场马铃薯知名度和竞争力,生产出安全、优质且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马铃薯,围场县政府与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苏州硒谷科技多方合作,计划打造国内首个“功能农业+脱贫攻坚”模式,5 年内建成国内首个“十万亩功能农业(有机富硒马铃薯)示范区”,将围场马铃薯培育为全国功能农业“单品冠军”,实现由“高产、高效”向“高值、健康”的重大提升。
“我们团队基于围场马铃薯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从中提炼了‘围猎、满蒙文化’等信息元素,并将这种文化元素的提炼最终注入到‘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进行推广。”“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升级策划团队负责人、北京天下星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胡海卿说。
该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品质农业,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产品认证、全程质量追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围场马铃薯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 年,全县发展有机马铃薯基地20 万亩,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围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市场将加大与围场的合作,着力建设新发地围场农产品种植基地,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种植规模化。”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月琳介绍,合作后,新发地便民菜站及旗下超市将开辟专区销售围场马铃薯产品。
据统计,该县每年为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山东等省提供不同品种的优良种薯1.5亿公斤,提供菜用薯3 亿多公斤,为北京辛普劳、上海百事、上好佳等几个国外知名大公司提供炸条、炸片商品薯1500 万公斤以上。现在,该县马铃薯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漂洋过海”远销国外。 郭鹏 宁利勇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