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喜看承德新跨越(下)
本网讯(记者 张丽莉)2 月23 日,上午8 时45 分,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U9005 的“空中客车A320”型飞机,平稳降落在承德普宁机场航站楼前。
碧空如洗,风和日暄。飞机从市区上方低空掠过,欢呼声在人群中沸腾响起,承德机场迎来正式通航前的“最后一考”——试飞。这是承德人民期盼已久的喜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来最有力的见证。
以路为“媒”,互联互通。从各修各的路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伴随着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一条条高速路、新铁路被修建,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障碍逐渐被打破,承德与京津之间的交通向“无缝对接”迈出坚实步伐。
3 年前的早春二月,一张蓝图铺展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3 年间的协同发展,山水相连、人缘相近的京津冀,处处涌动着变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日,春风又至,紫塞大地春意勃发、生机盎然。
缩短时空距离,打通对接通道,构建“陆铁空”立体大交通
2014 年11 月,南大梁隧道贯通,丰宁至北京天安门车程由4.5小时缩短为2 个小时,这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承德的首个交通一体化项目。
2017 年2 月,承德普宁机场圆满完成试飞,这将打通承德周边距离500 公里至1200 公里城市之间空中通道。
不久之后的2019 年,京沈高铁计划建成通车,承德至北京的行车时间将缩短为一小时以内。
三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铭刻在承德交通事业的发展里程碑上,这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缩影,也是三地交通互联互通大格局的加速构建。
承德,地处燕山深处,南临京津,北接赤峰市,“一市连五省”一直是承德地理位置的优势所在,交通则成为承德在独特地理优势之下发展的瓶颈所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恰逢其时,点燃了我市交通建设前所未有的热情,在重要的历史机遇下,要实现交通的无缝链接,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彻底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交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官,三年来捷报频传:张唐铁路竣工通车,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96 公里;京沈客专现已全线铺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8.9 亿元;围克铁路、多伦至丰宁铁路扩能、津承铁路、蓟兴铁路正在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张承高速竣工通车;承平高速已启动控制性工程;承克高速已完成专家评审等前期工作,围御段计划明年开工;承德机场完成试飞,正在积极推进围场、丰宁、平泉通用机场的前期工作;谋划建设滦平、宽城、兴隆通用机场……
承德正构建“陆铁空”立体大交通,有效地缩短着与各地的时空距离,以更快的速度打通对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大通道。
打通“断头路”,疏通“毛细血管”,实现与京津交通无缝对接
“如今,从村里去县城再也不用绕行了,乡级公路的建成既方便了村民去县里,又多了一条通往北京平谷的通道。”在兴隆县陡子峪乡水厂村,投资440 万元的6.5 公里乡级公路茅山至北京界“断头路”的打通,切切实实改善了村民群众出行条
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兴隆县投资870 万元,打通了境内三条农村公路“断头路”,加强了毗邻乡镇的沟通协作和区位互补,也带动兴隆县更好的融入京津经济圈。
以国家战略的身份驶入“快车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尽管由高层推进、规划,预计到2020 年将形成京津冀9000 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 小时公路交通圈,但在高铁、高速公路之下,更细微的“毛细血管”却仍面临堵塞。
多条“断头路”阻隔了京冀,影响两地协同发展。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河北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达2300 公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下,如何打破地域、行政壁垒,打通这些“断头路”,成为各方共同解决的问题。
早在2014 年4 月份,市交通运输局就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规划,提出与京津冀路网规划和建设安排协调一致,随着《国家公路网规划》和《河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的印发和各自路网规划的调整,解决对接公路行政等级不一致和建设安排不同步问题。
“我们全面对接与京津之间的22 条断头路,已建成与北京同标准4 条段120公里,另有4 条段断头路正在与京津进行方案对接。”市交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加速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我市多次主动与北京、天津对接,加速推进承平高速和22 条段556 公里等级公路的对接进程,总投资约217 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我市力争完成省道三半线兴隆县六道河至将军关段工可审批、国道101 京沈线古北口(京冀界)至偏桥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以及省道306 松涝线承德县上板城至京冀界等3 条段接线协议签订工作;协商推动北京2017 年底开工建设国道111 线怀柔河防口至长哨营段另外半幅一级公路改建工程,使怀柔至丰宁尽早实现全线通一级公路。同时,加大丰宁乡道至怀柔界段等多条农村公路改造项目。
接通“最后一公里”,不单单是关注高铁等“高大上”项目,城际县际间的“毛细血管”也应疏通好,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才能为百姓出行和区域经济发
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开通城际公交,实现一卡通覆盖,互联互通力促共赢发展
“真是太方便了,这以后要是去密云县城里逛个街啥的,比去市里都近了?”家住滦平县马营子乡的王超胜大爷坐在城际公交车上兴奋不已,“孩子就在密云工作,以后去看看可就省事多了,家门口就是公交站点,想走就走。”
和王大爷一样兴奋的还有兴隆县的李女士,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去北京往返油费和过路费就需要花费300 元左右,再加上停车等临时费用,每次的出行成本都要在400 元以上。而乘坐城际公交进京,既不用考虑道路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油钱,成本更是从400 元左右变成了20 多元钱,仅为自驾车出行的二十分之一。
城际公交的开通,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体会到了出行的便利,也切实感受到京津协同发展带来的实惠。自2013 年12 月18日滦平县城至北京望京西站的城际公交开通以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我市已陆续开通了兴隆至望京西、兴隆陡子峪至平谷、丰宁至望京西、滦平马营子至密云共计5 条进京城际公交线路,使得我市这三个环首都县加大了与北京的交流和对接力度,使得环首都县的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在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之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三地达成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的一致意见,京津冀交通一卡通成为交通部的一大重点工程,2015 年项目开始启动,2017 年三地重点城市将实现一卡通。
“按省厅进度要求,现已完成所有公交车车载终端、采集设备、充值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8000 张IC 卡互联互通功能的初始化、发放及试点试用工作,经交通部通信信息中心现场测试,现已具备异地IC 卡刷卡乘车条件,为今年全面实现京津冀交通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市交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无数事实证明,京津冀交通“先行棋”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承德正在迎来出行的全面提速和畅通时代,市民也将真正感受到互联互通带来的极大便利,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又是一年春潮劲,东风起处气象新。协同发展的澎湃春潮势不可当,紫塞大地的光明未来精彩可期!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