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
本网讯(记者 李敏)“京津冀综合交通网”正加速形成、三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电子信息及旅游康养等一大批京津产业项目落户承德……
2014 年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3 年来,我市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积极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大格局,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谋求突破。
以路为“媒”,“铁路空”互联互通
2 月23 日早8 时45 分,伴随着涡轮的轰鸣声,一架航班为MU9005 的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空中客车A320”型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承德普宁机场。随后,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试飞飞机在完成各项试飞任务后平稳降落。
“成功了!我大承德终于‘腾飞’了!” 守在现场的工作人员激动地欢呼着。
而这仿佛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缩影,三地交通互联互通的大格局正在加速构建。
从各修各的路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3 年来,伴随着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一条条高速路、新铁路被修建,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障碍逐渐被打破,我市与京津之间的交通向“无缝对接”迈出坚实步伐。
以路为“媒”,互联互通。围绕一市连五省的区位优势,我市积极构建“二环十射”的高速公路、“一环八射”的铁路架构和空中通道,织密综合交通网络,将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进行整合,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明晰、功能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进入了北京1 小时经济圈,能够直通国内重要城市节点,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年来,我市交通建设捷报频传:张唐铁路竣工通车,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96 公里;京沈客专已全线铺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8.9 亿元;围克铁路、多伦至丰宁铁路扩能、津承铁路、蓟兴铁路正在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张承高速竣工通车;承平高速已启动控制性工程;承克高速已完成专家评审等前期工作,围御段计划明年开工;全面对接与京津之间的22 条断头路,已建成与北京同标准4 条段120 公里,另有4 条段断头路正在与京津进行方案对接;同时,已开通兴隆、滦平、丰宁环首都三县至北京的城际公交;承德机场完成试飞……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三地交通正在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共建共享,呵护碧水蓝天
2 月25 日,承德的蓝天白云美的醉人。而此时的北京,也正享受着和承德同样的天气,晴朗湛蓝的高空,白云朵朵,仿佛一幅巨大的油画。
这几年,居住在京津冀地区的许多人不时在“朋友圈”里“晒蓝天”。在百姓眼里,三地蓝天白云确实越来越多了。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我市强化生态优先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
积极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重大生态项目,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360 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活立木蓄积量达8000 万立方米,经济林达到925 万亩。
扎实推进滦潮河、武烈河等流域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已完成清理潘家口水库网箱养殖问题具体方案的制定,委托中科院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3 年资产总量约为19.4 万亿元,是全国首个公开自然资源资产的地级市。与北京建立全国首个区域碳排放交易平台,完成碳汇项目13 笔交易,交易量6.9 万吨。完成排污权交易104 笔,总交易额2000 多万元。
为从根本上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三年来,我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全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通过压钢减煤等措施,2016 年(截至12 月3 日),全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6 天,达标天数比2015 年同期增加13天,PM2.5 浓度均值比2015 年同期下降5%,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在京津冀13 个城市中位居前列。
从协同防治大气污染,到保护区域水环境,再到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协同发展“一张图”总体布局下,我市与京津联防联控力度空前,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融合共赢,绿色发展“新引擎”
“1 号体验中心正在主体建设,2 号、3 号IDC 机房楼已经完成,15000 台机柜安装完成……”在承德市承德县德鸣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井学豹说。仅仅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承德县与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合作建设的北京周边规模最大的绿色数据中心已经基本完成,其中,总投资5.4 亿元的承德绿草地宽温新型稀土锂离子电池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年产值6.8 亿元。
三年来,我市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主动衔接规划,主动对接产业,主动承接项目。
全力实施“绿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目前,我市与233 家央企和京津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合作项目290 个,总投资4113 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18.4 亿元。
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以山庄外庙为核心,京承皇家御道为主线的五大精品板块和十大精品旅游度假区,加快一季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
大数据及电子信息产业,抢抓被列为“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核心支撑城市的机遇,已引进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中经网数据集团等4 家IDC 企业并开工建设;华唐服务外包、软通动力、博彦科技、河北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北大青鸟等7 家大数据应用企业均已落地;同时引进了中国电子CEC 生态科技城、清华同方、承德县大数据小镇5 个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目前,我市引进云计算、分析、应用、交易项目总投资达685 亿元。
天然山泉水产业,以打造“京津水源·皇家山泉”品牌为目标,开发培育了伊逊山泉、木兰山泉、龙泉溪等一批自有品牌,引进了农夫山泉、阿尔山、汇源、红牛、水立方等21个山泉水项目。
钒钛新材料产业,按照国家钒钛产业基地规划,重点转向钒钛新材料及延伸加工。谋划实施了钒铝合金、钒电池实验示范、钒氮防弹钢等一批高端钒钛材料及制品项目,钒钛新材料产业发展到12 家。节能环保、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我市各地竞相发力,京津冀产业协作正迈向深度融合。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