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日报社《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系列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
2017-11-08   08时36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讯(记者张丽莉)日前,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承德日报社报送并由省记协向中国记协推荐参评的《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系列报道》(作者:王德光、李筱玉、齐光伟等)荣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这是全省报纸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新闻作品,全国地市级媒体仅10余家获奖,也是承德日报社时隔9年后再获“中国新闻奖”殊荣。此次获奖是承德日报社一直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要求,不断强化舆论引导能力,长期坚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结出的又一硕果。

    近年来,承德日报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持续推动新闻创新,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让重大主题深度报道唱响主旋律,浓墨重彩、高潮迭起、引导有力,有力推动了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指挥调度下,对塞罕坝林场重大典型的深入挖掘和持续跟踪报道,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产生巨大反响,让塞罕坝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承德日报、承德晚报办报质量大幅提升,深受业界和社会好评,在地市级党报、晚报中颇具影响力。5年来,承德日报社共有100余篇作品获得河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晚报赵超构新闻奖等重量级奖项,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地市报中始终名列前茅。

    被誉为“华北绿肺”的承德,是京津冀重要水源地,有“京津一杯水、半杯源承德”之称。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承德定位:加快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承德一直秉持“把风沙挡在承德,把净水送给京津”的绿色使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京津“绿色屏障”。在这种大背景下,承德日报社于去年7月策划实施了“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报道活动”。这项活动启动之初,市委书记周仲明就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展示好承德形象,大力宣传好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力报道好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成就。为认真落实市委书记周仲明的重要批示精神,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对此次大型采访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和指导意见。市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我市广大作家、作者踊跃参与。承德日报社抽调承德晚报精干力量组成特别报道组,进行了周密的前期策划,并派出专人先后三次赴京津两地与当地多家媒体进行会商相关事宜。整个采访过程历时9天,行程1600余公里。承德日报、承德晚报共刊发《清清源头水,奔流不息去远方》《小坝子效应》《盈盈武烈水,缓缓向南流》等20余篇重头稿件、达2万余字,图片20余幅的大型系列组合报道。这组系列组合报道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把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这一国家战略的打造过程全景式地展现出来,题材重大、感染力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大奖。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天津日报、天津渤海早报等媒体都对这一大型采访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尤其是北京晨报和渤海早报,分别用15 个版的篇幅刊发了深度报道。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40 多家知名网络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转载。

    多年来,承德日报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摒弃传统的新闻报道观念,改变滞后的新闻操作手段,在增强传播力上下功夫,在提升引导力上求突破,定好党报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全力塑造“主流舆论引导者、社会思想引领者”的媒体品格,探索走出了一条地市级党报提升传播力与引导力的改革创新之路。承德日报社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这一主线,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的报道中强调深度制作,专门成立“总编辑课题组”,进行深度研究和策划,通过在重要版面开设中心工作专栏、精心组织系列评论、深入采写系列深度报道等多种新闻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多元唱响了“主流声音”。相继组织了60大系列500余篇社论和系列评论员文章,重头推出了80余个系列近千篇深度报道文章,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推进全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承德日报作为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为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撑。承德日报社自觉将“走转改”作为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始终坚持策划在一线、采写在一线,材料一线获取、观点一线提炼。采写了大量冒着热气儿、带着露珠儿的新闻作品,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出了一大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引领紫塞时代风潮的精品力作,为社会凝聚起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正能量,也为党报赢得了舆论引导的公信力。

    (编辑:李岩 来源:承德日报)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