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呵护碧水蓝天——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回眸·生态篇
2016-04-22   11时16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李敏通讯员王思力

    阳春时节,山花烂漫,杨柳依依。

    从八达岭到司马台,再到金山岭,作为古代北京的军事防御屏障,早已闻名遐迩。如今,作为生态环保领域的典型样本,京津冀三地正紧密携手、深度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唇齿相依。敞开的生态空间,决定了生态建设必须共享共建、联防联治。

    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破题”。从保护区域水环境,到共同防治大气污染,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到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廊道,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大气治理:主动作为联防联控

    清晨,打开窗,呼吸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承德的生态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比幸福,让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无比向往。

    数据显示,2015 年(截至11 月28日),全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0天,达标天数比2014 年同期增加18 天,PM2.5 浓度均值比2014 年同期下降24.5%,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在京津冀13 个城市中位居第二位。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遭受“十面霾伏”的时候,承德除个别天气外,一直是晴空万里。

    为何在这样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中,承德民众能独享蓝天白云?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一双眼睛‘明察秋毫’,让承德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已经连续三年是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义务监督员的张春香,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下承德的天气情况。

    “大气污染防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经济问题、 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需要社会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我们的城市才会天更蓝、气更爽。”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于胜利说。

    为了让承德的天更蓝、环境更优美,我市把生态建设提到“生命线”的高度,坚持做“加减法”,守住了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我市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研究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

    治霾得对症下药。根据环保部对部分城市大气污染源的解析,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大部分城市PM2.5 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至90%。为此,我市打响了“减煤、治企、控车、抑尘、禁烧”五场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在减煤上,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木煤产业,可替代原煤65 万吨;对3 万户居民原煤散烧问题进行治理;在治企上,累计投入13.2 亿元,实施治理工程74 项,安装污染治理设施55 套,责令停产治理企业14 家,对92家企业实施了24 小时在线监控;在抑尘上,整治工地面积1194 万平方米,对2558公里的主次干线、41.3 万平方米问题区域进行硬化、绿化,矿山植树2727万棵,修复面积3.3 平方公里;在控车上,达不到国Ⅵ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办理转入手续,连续三年及以上未年检的车辆给予强制报废,淘汰黄标车1454 辆,210 辆燃气、59 辆电动新能源汽车已投入运行;在禁烧上,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取缔露天烧烤540 处,新安装油烟净化设施254台。

    此外,以7 个行业为重点,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情况调查工作,选取5 家重点企业,率先开展治理。

    天蓝了,气爽了,城乡更美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大美画卷,正在承德徐徐展开。

    然而,京津冀三地毗邻,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都容易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在大气治理中进行区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之下,雾霾治理的“联防联控”少了彼此“抱怨”,“机遇”一下多了起来,三地正在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承德划为一般控制区,对PM2.5年均浓度等主要污染物划定“大气环境红线”。

    期盼蓝天白云共呼吸,不再是奢望。

    水源保护:协同修复生态补偿

    欢快的潮河水、滦河水,从发源地丰宁分别流进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滋润着京津冀。密云水库56.7%的水来自承德,潘家口水库则有93.4%的水来自承德。

    曾经,号称京津水源地的丰宁成为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漫漫黄沙威胁着京津。如今,承德和北京携手,实施“稻改旱”工程,年节水量超过4 个西湖的蓄水量。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我市强化生态优先理念,深入开展流域综合整治,为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提供支撑。

    武烈河流域专项治理被列入环境改善“一号工程”,全市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武烈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大幅改善武烈河流域水环境质量。2015 年,武烈河全流域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今年,我市重点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取缔违法排污口,全力清理河道垃圾,积极推进河道生态修复,共投资6700 万元,建设管网20.46 公里,取缔排污口24 个,清理河道112 公里,建设湿地1200 亩,有效改善了水环境。

    这只是我市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的一例。我市全面实行“河长制”,采取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施治等措施,全力推进流域的综合整治。

    在全市8 条主要河流深入实行“河长制”,共设置80 个跨县区、跨乡镇生态考核断面,每月对断面水质情况进行监测, 通过按月扣缴生态补偿金以及年终问责等措施,强化责任落实。

    去年以来,我市共投资约28 亿元,启动治理项目92 个。为确保全市水质稳定,我市对全部水质监测断面开展了清查整治行动,市区水源地保护区内的11 个违规项目已经全部停止排污行为,取缔关停采砂厂7 家、养殖场排污口2 个、砖厂2个;11 座桥梁、7 条道路已全部落实风险防范措施,设置危险品禁限行标志。

    碧水清流,美景可期。2015 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为河北最好。全市25 个地表水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88%,比2014 年提高4 个百分点,5 个省考核断面达标率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生态补偿,跨界探索。水源地治理,饮水地出钱。

    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主要水源,两岸多年来以种植水稻为主,最高峰时水稻种植面积达12 万亩。为保证密云水库的水量和水质,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实行“稻改旱”工程,将高耗水的水稻改为玉米,涉及我市的丰宁、滦平等地。

    “一斤大米两块钱,得超过玉米的三四倍价格。”滦平县农民赵俊富所在的村子,在北京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的上游, 他家以前种水稻,“稻改旱”后,家里的经济来源一下减少了几倍。为了弥补“稻改旱”给村民们造成的经济损失,北京和我市建立了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7 亿元的专项资金让百姓从协同发展中受益。

    植树造绿:涵养生态固沙建“屏”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群山苍翠,绿海漾波。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检查完林场的防火措施后,站在山腰上,看着一行行新树苗正茁壮成长,眼里满是对孩子般的疼爱。

    54 年,塞罕坝林场几代人培育出了全省10%的森林蓄积,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 万立方米,每年为潮河、滦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 亿立方米。

    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历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我市是林业大市,又担负着京津冀水源涵养的重任,保护好绿水青山是承德义不容辞的责任。

    承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漠南侵京津的前沿。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水源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全市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集中实施造林攻坚工程。

    以创建森林城市为目标,造林绿化攻坚效果显著。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绿体。根据全市划定的坝上防风固沙林区、北部水源涵养林区、中部水保经济林区和南部经济林区的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依托京津风沙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京冀水源林、再造塞罕坝林场等工程建设,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重点向通道、居民聚集区、主城区山体、城镇出入口等窗口地带聚集,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工程。目前,全市完成造林绿化79.29 万亩,打造万亩工程6 处、面积7.45 万亩,千亩工程52 处、面积10.5 万亩。

    实施水系廊道绿化工程建景观。按照《高速公路及干道绿化美化三年规划》要求,以“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为目标,对高速、国省干道交通沿线两侧,采取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大力营造“山杏+油松”、“山杏+樟子松”等针阔混交林;以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水源地及其上游、库区周围河流等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在河流两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栽植树木,改善河流两岸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村庄绿化建新村。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为载体,鼓励农民利用村庄周边闲散荒地、房前屋后、沟坎渠边、街道两侧开展造林栽果、庭院绿化和村庄公共绿地建设,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市249 个重点村完成村外绿化544.6 万平方米。

    绿水青山不仅涵养水源,还成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我市以富民脱贫增收为目标,经济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按照“老工程提升上效益,新工程提质上水平,新老结合上规模”的总体思路,2015 年重点打造完善60 个万亩精品示范工程,规模达到95.4 万亩。各县区紧紧围绕全市“百万亩经济林”建设的总体部署,以万亩工程建设为单元,把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图表,挂图作战。

    以守好生态底线为目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严格林地占用、林木采伐审批。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基础上,划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公益林四条保护红线,坚持主动协调、积极介入、认真服务,推行“占补平衡”,严格控制采伐和林地占用指标,减少资源损失,全市规划内有林地共消耗1.51 万亩。

    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太行山绿化等一系列植绿、护绿工程渐次实施,京津冀区域国土绿化加快推进。

    青山如黛,美景再现。如今的承德,有林地面积336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高出全省平均30 个百分点,生态优势已成为承德的第一优势、核心品牌,“华北绿肺”正加速成长。

    绿色是承德的底色,生态是承德的本色。如今,承德这个可以让人“深呼吸”的地方,吐息之间,绿韵飞扬。

    (编辑: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