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初中毕业,靠自学拿下本科文凭;瓦工出身,却发明了“牛奶红薯”;他将不起眼的小红薯卖出了大名气,“秦承绿保”红遍京津冀——
图为王克志(左一)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
本网记者 管陈子
出承德市区27公里,沿上板城镇一路向西,到达第三个村庄,就是该镇秦家沟村。
曾几何时,这个仅有800多口人的小山村,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一辈人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守着清贫而平静的日子。
而如今的秦家沟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富足,成为新农村的典型。
今年58岁的村主任王克志,岁月匆匆没有抹去他心中的壮志,谋创新、搞基建,真情为民,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让秦家沟村从人心涣散到凝心聚力,完成了从清贫到富足的美丽嬗变。
产业富民:小红薯开出“创新花”
清晨四点,秦家沟村的一户农家亮起了灯。随着“吱”的一声铁门响动,王克志从家里出发了。
初秋的清晨,有些凉意,王克志裹了裹自己的夹克外套,用手电筒照亮村头的小路,沿着弯弯曲曲的村路而上。从春天到秋天,王克志几乎每一天都要这样步行到几里外的红薯合作社的生产基地。
一望无际的红薯地,藤蔓缠绕的叶子,在晨风的吹拂下,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这片红薯地,是秦家沟村上百户人的“心血”,翻藤、除草、追肥、喷洒生物控蔓剂,王克志的钻研和悉心照料,让红薯在秦家沟这片土地上开出了致富的花朵,让“秦家沟红薯”成为远近闻名的商标。
2012年2月,王克志当选秦家沟村村主任。这个总面积6651亩,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238户,832口人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靠着种玉米生活的传统农业村,村民们成年累月的拼搏在家门口的黄土地上,过着贫穷落后的苦日子。
王克志从建筑工人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作为家乡人均1.8亩耕地的秦家沟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确立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
秦家沟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粮食收入。由于采用传统耕种方式种植,粮食产量不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并且粮食销售渠道不畅,使得农民苦不堪言而且种植收入利润极低。
“为什么不能想个好办法,既能规避气候灾害,又能提高收入呢?”这是那时候王克志思考最多的问题。上网查资料,征求专家建议,最后王克志的目光落在了红薯上。
2013年6月,王克志注册成立“承德长发绿保薯业种植农民合作社”,这是王克志回村以来筹划的第一件大事。
“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统一仓储,统一销售。”这是王克志建立合作社的初衷,王克志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薯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上,那段时间,王克志天天泡在“大爷”、“婶子”家中做工作,不记得受到了多少白眼,碰了多少钉子,一天不行两天,渐渐地人们被他的诚心感动了,终于,有40多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思加入了合作社。
这一年,王克志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农牧局。他通过各种关系聘请农牧局、农业办技术人员到田间村头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这一年,王克志成立了生产服务队,购置、租用农业机械,进行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施肥方法、统一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预防各类病虫害发生,就是为了切实保证种植户利益,减少种植户损失。
也是因为他的坚持,这一年,400多吨的红薯被销往北京、遵化市场,入社的每一户村民比其他村民多赚了2900多元。好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村里,第二年,尝到甜头的村民一下子挤破了村部的大门,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现在,秦家沟红薯的招牌越来越响亮,我们更应该在质量上把关,在产品上创新,为产品今后的发展铺路。”王克志说,目前,秦家沟牛奶红薯种植已试验成功,并获得了国家牛奶红薯种植专利,今年就将正式投入市场。同时,秦家沟生产的红薯产品,已经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48户,占全村农户的62.2%,红薯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00亩,占全村耕地的77.7%,年产优质鲜薯150万公斤,经济收入480万元,深加工后薯干55万公斤,创经济收入770万元。
建设新村:带领村民实现“美丽家园梦”
“我生在秦家沟,长在秦家沟,对家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我深深地知道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苦,我要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家乡的面貌。”这是王克志上任时说的一句话,也是从这句话开始,他全心全意地将村民们的希望扛上了肩头。
2012年,王克志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秦家沟村三年发展规划,将百姓希望的每一件事都记在心上,落在纸上,在实干中帮村民“圆梦”。
“这里原先是一个池塘,是全村生活垃圾堆放的地方。全村的生活垃圾全部倒在池塘里,一到夏季这里就奇臭无比,苍蝇蚊虫直往人的脸上撞。村庄变化很大,变得有点不认识了。”这巨大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2015年,王克志争取资金30多万元整治拓宽村内道路3公里,为拓宽道路,王克志身先士卒,无偿占用自家7分自留地和果园,自己投资4万元,硬化了170米的水泥路面,实现了村组道路全部硬化。投资31万元,完成自来水工程,解决了630口人、500多头牲畜饮水安全问题。在争取供电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村2.5公里高压线改造工程,更换了变压器,增加了用电容量,实现了用电安全稳定,为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硬件基础建设让全村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基本保证,王克志又给自己新定了目标——让村民的生活有实质性的提升。
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每天都是送到最近的镇里,十几里地的路每天就是2个来回,村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村里有个自己的幼儿园。王克志争取资金10万元,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又增添价值14万元的儿童娱乐器材,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健康成长。
如今,再次走进秦家沟村,映入眼前的是一条宽敞干净的道路,宽阔的道路向前延伸,路边是干净整洁的院落,村里一切井然有序,亮洁如新。晚上,83盏太阳能路灯给夜晚增添了更多诗意;一群青年小伙子活跃在篮球场上,20多名中老年妇女在新建成的村民休闲广场上翩翩起舞……
对于村里出现的可喜变化,王克志并不沾沾自喜,他说:“一个村子要发展,最重要的是把管理变成经营,村集体的积累资金不多,我们就谋划造血功能方面的建设,壮大集体经济,让村子变得更美。”
一心为公:用实干赢得百姓“点赞”
“万事民为先。我要用实干为民的‘红卷’实现我当初的誓言。”王克志始终秉承着这样的理念。
上任当年,“七一”党的生日,王克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时候开始,他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村党支部一起,规范村“两委”工作,与村支部书记一道带领“两委”班子按照“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做到政治上忠诚,组织上讲服从,作风上讲纪律,沉下身子,脚踏实地,让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村委一班人终身奋斗目标。
不管谁家遇到困难,王克志都主动出手帮忙,小到代办户口、开具证明,大到调解纠纷、为村民谋发展。在他的身上,总是带着一个小本,上面记满了村里的大事小情。
秦家沟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打工赚钱,在家务农的只有妇女、老人。“王主任几乎每周都来看我们,总是自己掏钱给我们买盐、打油、买药,照顾我们的生活。”今年79岁的村民王强感激地说,自己的子女在市里工作,每周回来一次,平日里全靠王克志照顾。
有一件事让村民王凤印象深刻。一次,王凤9岁的女儿在放学回家路上被车撞伤。村主任王克志及时赶到,迅速把她送到了县医院。当时孩子处于深度昏迷,父母都不在身边,家中只有老奶奶,王克志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直到她转危为安。
3多年来,王克志帮助了多少次村民、做了多少件好事,谁也说不清。
“作为村干部,在处理复杂问题和纠纷方面一定要大公无私,不能只为了讲哥们义气,是亲友就不讲原则了,更不能见钱眼开,向集体利益伸黑手。”王克志说。
王克志为此给自己定了个硬要求:讲政策、讲原则、讲团结、秉公而断。
王克志在处理问题时他挺身而出,大公无私,在金钱利益面前,他也舍小家顾大家,毫不犹豫的以全村利益为重。在村里修路时,无偿占用7分自留地,并投资修建道路及桥梁。在发展红薯产业时,将自己搞建筑时积累的资金投入合作社320万元,修建3座恒温贮藏库厂房及其他设施,保障了合作社正常发展。而且,王克志从未在村里报销过差旅费、电话费、招待费。
“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2014年,王克志被评为承德市爱岗敬业标兵。用行动实践了“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
(编辑:李冉 来源:承德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