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阵阵,野兔钻山,野鸡飞窜,清代皇帝吟咏的诗句犹在崇山峻岭回响,让我们踏访广仁岭,一起感悟——
和合承德网记者 马国臣
图为广仁岭上的山间木屋。 本网记者 马国臣 摄
无论从地理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广仁岭并不是有多么值得人们重视的山脉,它只是燕山一条短短的余脉,是自北向南逶迤起伏的几峰头中的一个小山岭。
但是,在300多年前,广仁岭却是双滦和双桥这两个城区间的屏障,造成两地相隔的农村与城市的不同生活形态。那时,这道山岭是皇帝从喀喇河屯行宫去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山上留有众多“御路”的遗迹和历史的神秘。
这条位于城西的连绵起伏的广仁岭,和北面巍峨的金山余脉、东面耸峙天际的磬锤峰、嶙峋嵯峨的鸡冠山、南面峻峭的僧冠峰一起环抱着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东侧有市委党校,西侧有元宝山滑雪场、木屋山庄招揽游客,景色迷人。
前不久,记者一行沿着过去的盘山路遗迹一路上山,爬石坡、钻草丛,一步一步,攀登到了广仁岭的最高点。那个时刻,看到山上成片的松林松涛阵阵,茂密的山柴,野兔钻山,野鸡飞窜,各种野花煞是好看。山下高楼林立的双滦、双桥城区对接发展的巨变,心底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
广仁岭在民间俗称“拐儿岭”。清朝大臣汪灏在《随銮纪恩》中称其为热河岭。它是清代皇帝从喀喇河屯行宫去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据《双塔山与滦河》一书记载,如今的“广仁岭”之名,是康熙皇帝于1718年赐予的。
当地村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康熙登上山顶,问了当地官员:“此山为何名?”当地官员回答后,康熙哈哈大笑,说:“什么拐儿岭、热河岭,不如叫做‘广仁岭’。我大清国要承上天之德,广施仁政。”自此,广仁岭一名流传沿用至今。
广仁岭原是原始古道,崎岖难行。康熙帝“发帑开治”,才“径路平坦”了。据《清代皇帝北巡御道与行宫》一书记载,康熙时所开凿的广仁岭御道,当地人称之为“石洞子道”。广仁岭御道是从东南坡经梁顶至西北坡开凿的,是一个直线过岭路。这段路据说朝廷动用两万多两白银雇佣石匠开凿出来的,宽约3米,一直是山两边来往的通道。御道两端各建有小庙一座,在广仁岭北,康熙五十七年一座观音大士庙,圣祖御书额曰:妙德慈航。在广仁岭西坡,还建有广仁寺。
康熙命人刻了“广仁岭”的碑石,立在山上,并在山的东麓建“万寿亭”一座。等到乾隆皇帝时期,当地政府又在广仁岭上修建了一座碑亭。
乾隆皇帝曾写过有关广仁岭的《无题》诗:皎洁高空净远天,广仁照度启轻鞭。马行沙陌蹄痕浅,雁写松崖字影穿。赤壁凝霞灿锦树,金波涵日漾长川。民居栉比俗淳朴,农务初成庆有余。
清朝时期的广仁岭山高路陡,飞泉流瀑,林密草深,寺庙掩映。乾隆皇帝曾经描述这里“瀑响千岩”、“烟迷万树”。清代诗人吴锡麒说这里“蹬道暝逾滑,行人到欲迷。松声吹水入,云气压山低。”
当年,每到清朝皇帝去避暑山庄,蒙古王公和地方官员都要到广仁岭上去跪迎圣驾。山上的亭子也被称作“接龙亭”。而平时来往的官员和行路人经常到梁顶的庙中去歇脚。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开始扩建道路,交通部门在广仁岭的东南循坡就势辟两个大弯,拆除东西两座小庙,修建了盘山公路,开通了从双桥到双滦区的公交车。记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幸坐上经过盘山梁的公交车,两角钱就从承德班车站坐到滦河。
改革开放后,各地建设日新月异。1984年,广仁岭368米长的公路隧道开始动工,1985年正式通车。从此。来往行人车辆再不需要攀山绕梁了,盘山公路亦成为历史遗迹了。1998年广仁岭隧道双出口工程开始立项,1999年开工建设,2003年双出口工程完工通车。从此,双桥、双滦两区相隔的广仁岭变成无距离的景观,通行更加方便,视野更加开阔。
过去,双滦人总是把自己放在城郊的地位。一道广仁岭把双滦人的思想与双桥人割裂开来,在广仁岭被凿开“两只眼睛”后,双滦人看清了自己属于城市主城区的地位。于是,他们于2004年开始谋划建设承德中心西区、“承德西花园”、“承德卫星城”,这些提法一下子就提升了承德建设大城市的氛围。
如今,在广仁岭西侧,有企业家在那里建起了滑雪场、木屋山庄,建起一个个健康、环保与安全舒适于一体的健康型木屋度假地。
在广仁岭东侧的山梁上,承德市委党校新校区迁到那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与广仁岭名字所蕴含的“广施人德”理念一致。在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下,党校学员已经桃李满天下。
近年来,我市有关县区、部门加大对广仁岭山体绿化的力度,栽植了大量观赏性苗木,广仁岭整个山体达到绿色景观的全域覆盖,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编辑: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