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全覆盖——聚焦我市文化惠民工程(上)
2014-06-09   08时40分 浏览次数:

    和合承德网记者 王子言 胡 杨

    文化,是发展的血脉。承德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五千年的红山文化、三百年的山庄文化,辽文化、清文化在这里传承融合。

    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进程中,我市秉承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构建起全方位的文化服务网络。

    走进平泉县卧龙镇八家社区文化站,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培训室里,前来听课的群众仔细记录着;农家书屋里,有的在挑选自己喜爱的报刊、书籍,也有的边看书边做笔记……农村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看书、看电影、上网、唱歌跳舞,农村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截至目前,平泉建成达标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291个,全县211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乡村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县文化活动中心和乡村基层点建设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我每天上午、下午都会来这看一个小时的报,这里环境幽雅,报纸齐全,离家也不远,溜溜达达就过来了。” 自从有了免费开放、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的文化活动中心,鹰手营子社区居民张文清老人,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我市文化发展的硬抓手,也是构建全方位文化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点。”在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铭眼里,正是由于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硬投入”,才有效提升了我市文化的“软实力”。

    几年来,承德立足“文化设施全域覆盖、文化活动全年贯穿、文化精品全民享受” 的工作目标,按照“提档升级现有,加快推进建设”的思路,不断聚财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二道牌楼小区居民马秀英说:“每天吃完饭下楼不远就是社区服务中心,有健身房、活动室,小广场上还可以随大家一起跳跳舞。不愿意在这玩了,往前走300多米就是文庙广场。如果想去视野开阔的地方也行,上一个小坡,就是全市最高的广场——碧峰门广场,那里还经常有文艺节目演出,还可以免费学跳舞、唱唱歌,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心里也敞亮。”

    承德山多地少可谓寸土寸金,把最好的黄金地段让位于文化, 让群众近距离享受到各种设施齐全、便捷的免费文化服务,已成为承德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就坐落在市中心,离广场不远就有群艺馆、承德剧场、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市群艺馆戏剧、美术、舞蹈免费教学班也已经免费开班。在市区8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种文化活动场所多达数百个,几分钟就可以到达活动场地,给居民们带来不小的方便。

    让文化“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市基本形成了一个15分钟的文化服务圈:居民步行10到15分钟,就可以到达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参加各种活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让百姓亲近更多的公益文化场馆成为可能;免费开放,让文化权益共享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涉及免费开放工作共有市级图书馆1家、县区级图书馆11家、市级群艺馆1家、县区级文化馆11家、乡镇文化站205家,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共申请免费开放资金782.5万元。其中市级群艺馆和图书馆每馆由中央补助免费开放资金25万元,县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每馆由中央补助免费开放资金10万元,全市乡镇文化站每站由中央补助免费开放资金2.5万元。

    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投入,我市坚持文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对基础性公众文化设施加速提档升级,未来几年承德将掀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在承德,人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和自己的生活水乳交融。

    (来源:和合承德网)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