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红色激情与生态魅力——《承德日报》党员记者“走基层、接地气”赴兴隆采访侧记
2014-06-21   05时16分 浏览次数:

    记者 关鹏玉 通讯员 李呈祥

    这里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圣地,这里是令人神往的绿色天堂。

    在素有“京畿凉岛”和“天然氧吧”之称的兴隆县,红色、绿色、金色,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种颜色。

    6月14日至15日,《承德日报》采访中心党支部全体记者到兴隆开展了“走基层、接地气”活动,一同感受这里的“红色激情”与“生态魅力”。

    一个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人心怀敬仰;一个个充满绿色生机的农业园区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一片片的原始森林带给游客无与伦比的精神陶醉……兴隆,这个地处承德最南端,“一县连三省”的冀北古城,正站在崭新的起点上,不断加快开放创新步伐,努力实现绿色崛起。

    红色圣地 鉴往知今

    从兴隆县城南行约30公里,汽车开始在大山中“盘旋”,这里山高林密、坡陡沟深,路况蜿蜒复杂。兴隆县第一个党支部遗址就在这大山深处。

    6月14日,《承德日报》采访中心党支部全体人员来到了这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老村——兴隆县驴叫村,开展“践行群众路线、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1937年1月,驴叫村的7名党员单独建立党支部,受中共冀热边特委直接领导。自此,兴隆县第一个党支部正式诞生。抗战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兴隆,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曾燃起革命的火焰。为了继承革命传统,2010年兴隆县委决定恢复“兴隆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并将其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群山巍峨,青松见证。承德日报采访中心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80个字,字字千钧,坚定如铁,仿佛铿锵的鼓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

    一段入党誓词就是一个神圣承诺,寄托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一段入党誓词表达一个共同心声,汇成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作为党员,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永葆党员的先进性;作为记者,我们更要铭记对党的庄严承诺,立足本职工作,激励自己终生践行入党誓词,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鲜花敬献英灵,伟业告慰先烈。承德日报采访中心党支部全体人员瞻仰了革命烈士丰功伟绩。

    困难老党员的冷暖始终牵动着承德日报采访中心的党员们的心。在“践行群众路线、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中,承德日报采访中心党支部还看望慰问了驴叫村的困难老党员。

    90岁的老党员吴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家中5口人收入主要靠板栗、红果,年人均收入仅1300元。承德日报采访中心的党员们为他送去了慰问品。吴顺老人激动地说:“党组织时刻关心着我们老党员的生活,使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大家庭的温暖。今天得到党的慰问和关怀,我心里太高兴了!”在83岁的困难老党员窦春如家,他接过慰问品连声道谢,他说:“欢迎大家多来驴叫村,多看看驴叫村的新变化。”

    为了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驴叫村在去年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扶贫村。兴隆县“第一党支部”、抗日烈士墓等革命旧址得到很好的规划和保护,红色旅游项目开始实施,前来旅游祭拜的游客不断,驴叫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兴隆 生态立县

    通村公路沿线,满目绿色。层层叠叠的山峦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几乎看不到裸岩;柳河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与洒河、上潮河、清水河等九条大小河流及众多支流一起,为京津建起了天然生态屏障,也为兴隆县的城市赋予了无尽的灵秀与动感。记者们感叹:“真是车行山水间,人在画中游!”记者们不时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

    6月14日是周六,也是兴隆县委书记崔立新的接访日。在接访的间隙,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兴隆县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近30年来,兴隆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林果立县’。经过一代又一代兴隆人的不懈努力,全县林果规模实现了‘翻一番’,果品产量占到全市总产量的2/5;以休闲旅游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开始起步,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逐年递增。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兴隆的发展战略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因此,‘生态立县’成为了我们的新要求。”

    今年以来,兴隆县把生态提到生命线的高度,作为兴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生态的保护、建设和开发,着力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格局。崔立新说:“前几日,‘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评选落幕,兴隆县入选其中,位列第94位。这既给了我们动力,也给了相当大的压力。”

    “作为京津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无论从自身的发展实际看,还是从担当的政治责任看,生态都是兴隆的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也是我们的‘命门之穴’。所以,把生态作为第一战略、第一品牌提出来,就是要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崛起之路。”崔立新表示,我们要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使,把兴隆建设成为京东最“赞”的休闲度假地。

    “良好的区位、生态条件,决定了旅游服务业必将成为兴隆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雾灵山、九龙潭等知名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前来观光休闲度假。”一路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冰玉既是导游员,又是讲解员。她说,在当前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人满为患、养老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面向北京发展休闲、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兴隆不但要积极发展,而且做就要做大的、做高端的,使之与医疗、教育相配套,与兴隆的“龙脉”文化相融合,这样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起到“一业兴百业旺、一业起百业聚”的效果。

    金色产业 富民强县

    6月的燕山,绿意盎然。正是这片绿,成了兴隆县农民致富的“金饭碗”。就林果业而言,兴隆要在坚持大栽大育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改劣换优、提质增效上,通过进档升级和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林果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承德栗源食品工业园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是依托兴隆丰富的林果资源,借助河北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品牌、市场、技术、管理等资源进行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总投资13.83亿元,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型、生态示范型、绿色有机型、旅游观光型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镇主管项目的负责人周建峰介绍说。现在,这个项目已完成投资8.87亿元,预计到年底具备生产条件。届时将拉动基地发展30万亩,带动农户20万户,农户增加收入20亿元以上,安置农村劳动力2万人,实现兴隆经济林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个项目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团驱车赶到了蓝旗营镇万亩板栗园,在山坡上遇见了正在仔细查看栗树的农户贠奇龙。

    “这片栗园真大啊!”记者们感叹。

    “是啊,这连片错落的山上,加在一起一共11000亩呢!”贠奇龙说。

    “都是你家的吗?”有记者问。

    “那可不是!我家的板栗园只占其中的70亩、大约3500株。”贠奇龙哈哈笑起来。他还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借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园区实现了引水灌溉及生态治理,重点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技术上,还有专家来给我们授课,推广实膛修剪技术,实现了果园标准化建设。去年,我的板栗园产板栗7500公斤,收入达8万元呢!”

    听到这里,记者们不禁啧啧赞叹:“如今,有了国家的好政策,农民的日子可真是越来越富裕了!真可谓是‘人在园中走,园中是黄金哪’!”

    (来源:和合承德网)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