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招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013-07-26   09时36分 浏览次数:

    日前,市妇联对全市8县3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生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到全市共有留守儿童21700多名,其中贫困留守儿童约占30%。他们存在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缺陷,或是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等多方面问题。

    “希望找回被爱的感觉”

    目前,从全市总体情况来看,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与祖辈一起生活的占42%,与父母一方生活占53%,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占5 %。

    据统计,95%以上留守儿童是喜欢上学的,但大部分成绩平平,学习成绩拔尖的只占不足10%。市妇联调研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2%,良好的不到30%,而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60%。

    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在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孩子们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去关爱和关心他们,多为他们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帮助他们找回被爱的感觉……

    只管“温饱”的自然生长型

    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长辈们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的家务,甚至是干农活儿。孩子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得童年变为“早熟的小大人”,这些孩子大都表现为内向、敏感。

    虽然把琳琳接到了市里上幼儿园,可从小和奶奶在农村老家长大,琳琳显得心智总比同龄孩子要大得多,而看到别人丢弃的纸壳、饮料瓶,她下意识地会往家里捡。“孩子们都在楼下玩,有什么玩具都相互交换,可琳琳的东西从来都不让别人动,要是有人抢了她的东西,她就会蔫蔫地躲在我的身后……”在超市打工的刘女士说起孩子,一脸的无奈。

    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在经济条件相对好些的家庭。父母为弥补孩子,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祖辈们在孩子出现了问题时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也只是批评而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小美(化名)刚刚考入中学时,在同学的印象中,她沉默寡言,总是低着头,从不愿与人交往,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

    原来,她的父亲在她3岁时去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她从小到大一直和姥爷、姥姥生活。但因老人的溺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她时常闹情绪,一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小美就会恨自己的母亲。“她一个人在外享福,我在家受罪,感受不到亲情,我怨恨母亲。”

    寄居他家,无法管教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家中的。他们中有一些人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分,但一旦离开了看护,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无法无天了。而胆子大一些的孩子,亲戚根本管不住,只能放任自流。

    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力度。

    全市各级妇联组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做好关爱、保护、维权工作。同时,联合相关部门以“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作为主要场所,建立家长及托管人家教能力培训的基地,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和自强精神,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我市建立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我市在滦平、丰宁、平泉建立了家庭教育干预项目示范点;设立“心灵之约”热线、“心灵之约”信箱等。

    市妇联面向社会招募“爱心代理妈妈”,以弥补儿童感情缺失。目前,全市已招募“爱心代理妈妈”近千名,有近两千名留守、孤困儿童得到帮助。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救助贫困留守儿童。

    同时,市妇联建议各级政府部门整合资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与教育部门联合,做好留守儿童校内工作;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发挥家长学校的阵地作用,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记者李嘉 通讯员张承灏)

责任编辑 黄珊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