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林果业为农村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3-04-05   07时17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高立兵 朱建军 刘金吉力 宋立新)乍暖还寒时节,走进宽城碾子峪镇艾峪口村,可见板栗园中栗农对栗树进行修剪枝条、翻地、防治病虫害热闹而忙碌的身影。村民周连军告诉我们“去年鲜板栗最高每斤9.5元,我家光栗子一项就收入5万多元”。但像周连军这样在村里还不算卖栗大户,艾峪口村年产板栗350吨,卖板栗收入十几万的就有好几家。“近两个月,我们村新增了4辆轿车。村里450户村民,如今轿车就有100多辆了,在城里购楼的农户也有50户了,板栗树可是我们的‘钱袋子’。”

  近年来,宽城以“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和谐发展、全面进步”为主基调,聚精会神调结构,全力以赴转方式,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主导产业。截至2012年底,该县共有林地面积190万亩,森林蓄积3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6%,全年实现林果产业产值8.16亿元,农民林果人均收入2578元。

  瞄准一个目标,实施四大战略,“林果蛋糕”初具规模。宽城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剩下的是道路和庄园,耕地少,山场多,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优势在山,潜力还在山。

  为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发展林果经济,该县通过常委会、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宽城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完善《宽城林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目标。一个翻番是林业生产总值达到16亿元;另一个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7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8%。

  同时,为调动广大林果农参与经济林产业建设的积极性,该县制定出台了《奖励办法(暂行)》,政府拿出1000万元用于鼓励家庭果场和果园建设。家庭果场100亩以上符合奖励条件的每亩给予300元奖励。5亩以上的家庭果园符合奖励条件的每亩给予200元奖励。苗木由政府出资购进,100亩以上无偿水利配套,5亩以上的优先水利配套。

  “政府政策好,农民马力足”,连续8年的“大栽、大改、大引、大建”四大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县采取连续不断、集中连片、见缝插针等方式,构建县城周围、公路沿线“百果飘香、四季常鲜”的优质果品格局。通过实施大规模以板栗为主的果品改优工程,引进优质果品接穗。结合“大栽、大改”的实施,引进林、果、桑优良品种13个,实施板栗提质增效栽培、苹果“三优”栽培等先进技术8项。大力开展“一村一品”特色园区建设。目前,全县累计栽植板栗、苹果、核桃、山楂等特色果树16.95万亩、2830万株,年产果品达6.1万吨,培训讲座35场次,组织无偿嫁接专业队伍20支,实施改接果树累计1870万株。打造板栗三优示范区30万亩,山楂和河川杨树示范区10万亩,优质薄皮核桃示范区1万亩,优质水果生产示范区5万亩。

  壮大三大产业,做强八大基地,“钱袋子”不断催生。为不断催生百姓的“钱袋子”,把林果业培育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该县不断优化林业布局调整,计划到2015年把林果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

  协调发展,壮大“三大”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业。着力培育一批以果品深加工为重点的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做强林果加工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林果产业附加值。充分发挥神栗、三真、奇士等现有果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核桃、苹果、大枣等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林果加工龙头企业达到6家,林果加工率达35%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全县旅游的黄金节点,积极推进都山保护性旅游开发,建设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文化、科普教育和康体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山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打造“京东清凉林海、华北朝圣名山”。以塞外蟠龙湖景区为核心,在周围乡镇建设以苹果、梨、桃、杏、李子、葡萄等为主的观光采摘园,大力发展农家游,建设环库区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圈,增加旅游性收入。力争到2015年,建设100个特色林果采摘园,农民旅游性收入增加0.8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扶持发展栗蘑、中药材等林下经济,鼓励发展山野菜、柴鸡、养蜂等林下经济,实现林药、林菌、林蜂、林菜、林禽等产业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建成栗蘑产业带3条、中药材示范园5个,栗蘑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中药材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示范户300个,林下经济产值达到2.5亿元。

  “一主七辅”,做强“八大”基地。该县把板栗基地建设作为发展全县林果产业的一号任务,同时根据各乡镇不同情况,确定苹果、核桃山楂其他野生资源、观光采摘、用材林和桑蚕7个各具特色的基地。重点抓好以长城沿线的9个乡镇为主的板栗基地建设,到2015年,实现新栽板栗1000万株,总规模达到4000万株,改优现有栗树300万株。同时建设总规模达到350万株的苹果基地、330万株的核桃基地、540万株的山楂基地、3740万株的山杏、大枣基地;在乡镇主交通沿线和重点景区景点周围建设总规模达到410万株、4万亩的观光采摘基地;建设新栽植河滩杨树、落叶松、油松等主要用材树种4.5万亩的用材林基地;进一步巩固“河北桑蚕之乡”成果,建设总数达到3000万株的桑蚕基地。

  深化三个改革,完善五个体系,“绿色银行”保障到位。为加快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绿色银行”建设,宽城不断加快体制创新,打捆使用配套资金,优化服务,为林果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在制度保障上,深化三大改革。该县坚持体制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国有林场和推广体系“三项”改革。依法加快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放开商品林,保障林木经营者的自主权和处置权。积极组建宽城林业集团公司,市场化运作,吸收多元资本,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国有林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乡镇林业站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其林业政策指导、科技普及和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县级推广站1个,乡镇林业站18个,形成县、乡两级推广体系。

  在服务保障上,完善“五大”体系。一是科技支撑体系,年培养县级学术带头人10名、技术骨干30名、技术能手100名、普训农民2万人次,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管理、善经营的本土林业科技推广队伍。二是良种繁育体系, 依托国有林场和大型苗圃,建设优势树种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优良品种及砧木繁殖基地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快构建林果良种繁育体系。三是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加强对果品的监测检查力度,加大 “三品一标”的开发和推进力度,实施无公害果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四是安全防控体系,将森林受害率控制在3%。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五是市场保障体系,建设干鲜果品专业市场和交易市场,配备保鲜车,建设冷库、保鲜库等储存场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健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力度,拓宽果品销售渠道。进一步规范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农村经纪人队伍,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确保林果产品稳定销售。

编辑 马利华 刘南杰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