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2/2013-02541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文件编号: 承市政办〔2013〕5号 有  效  性: 有效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2013-04-18   11时15分 浏览次数: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承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县区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承德市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市政府报告。




                                                                2013年3月27日





承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河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政策、法律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局部地区遭受了干旱、低温冷冻、风雹、洪涝、雪灾等气象灾害以及地震灾害,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全市11个县区成立了减灾委员会,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制定完善了《承德市救灾应急预案》、《承德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承德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承德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承德市地震预案》、《承德市突发有害生物事件预案》、《承德市森林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形成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协调联动的应急救助模式。二是自然灾害防御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小型水库、小塘坝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三是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干旱、泥石流、洪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四是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逐步壮大。建立起2600余人的专兼结合的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灾情。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不断壮大。五是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在汶川地震等特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捐款捐物,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将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推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市自然灾害风险也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同时,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市部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以及信息传播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我市各级政府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随着我市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各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努力推动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2.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3.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4.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和突出问题。
(三)规划目标
1.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
2.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3.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4.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
5.全市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有一名灾害信息员。
6.全市12%的社区达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7.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县区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运转高效有序。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草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尤其重视县级以下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二)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三)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承德市自然灾害评估体系,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应急评估、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和绩效评估水平,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机制,提高灾害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结合重大工程、生产建设和区域开发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试点工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研究建立减少人为因素引发自然灾害的预防机制。
(四)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沙治沙、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提高城乡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推广安全校舍和安全医院等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危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及农机防灾减灾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
(五)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加强城乡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供气、供排水管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和经济发展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学校、公园、体育场等现有场所,建设或改造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建设,保障救灾专用车辆、机械设备等装备齐全。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物资储备规划,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在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能力建设,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不断提高受灾群众救助质量和生活保障水平,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伤病人员集中收治能力建设。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工作。加强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七)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畅通的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防灾减灾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加强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作用。扶持基层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八)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医疗卫生、矿山救援、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等相关专业保障队伍、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力量等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九)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防灾减灾文化服务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软实力。强化各级人民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经常性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重大项目
(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丰宁满族自治县、承德县、宽城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平泉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兴隆县等10个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中心,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构建灾害损失评估、预案推演信息系统,为灾害应急救助提供科学决策信息。大幅提升灾害应急救助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与指令信息的快速传达能力。
(二)救灾物资储备工程
以统筹规划、合理分布和资源整合为原则,综合利用我市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新建或改扩建1个市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多灾易灾地区的营子区、承德县、丰宁县、宽城县、滦平县、平泉县、围场县、隆化县、兴隆县等9个县区人民政府按照实际需要建设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市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全市12%的社区达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学校、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大型绿地等场所,承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了《承德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全市十二五期间共规划了34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灾害易发区,结合乡村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建设乡村应急避难场所。
(四)自然灾害防御和人才队伍培训工程
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河流、水库、尾矿坝治理,应急供水、供电系统工程,应急疏散道路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对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推进灾后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水务、供电、交通、安监、国土、农牧、林业、公安、卫生等部门要按照《承德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我市全面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五)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
利用现有设施,开发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适合不同群体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开展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强化市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健全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二)健全应急救灾保障制度和预案体系
加强各级各类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加强灾害管理、救灾物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加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防灾减灾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
(四)做好规划实施与评估
本规划的实施由市减灾委员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市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围绕本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本部门规划为支撑,与本规划有机衔接;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按照规划组织推动本辖区内重大防灾减灾项目建设。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各部门,市政协各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省属以上企事业单位。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27日印发
(共印240份)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