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枝头 香袭一地
2013-03-18   07时31分 浏览次数:

    关注

    近年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工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际生活,创作出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并获省以上表彰奖励。为推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承德市委、市政府特设“承德市文化艺术精品奖”,将特别的关注献给特别的“你”, 鼓励和肯定这些作品和作者对宣传承德,扩大承德影响力和知名度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本网记者 崔梦蕾

    1月31日,第二届“承德市文艺精品奖”颁奖大会暨文艺精品座谈会召开,我市宣传文化系统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对过去两年来我市文化艺术创作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家、艺术家进行表彰奖励,奖项涉及摄影、报告文学、散文、书法、电影、歌曲、音乐、电视广播剧、绘画等领域。 张秀超、杨勇、黄守东等26人获第二届“承德市文化艺术精品奖”,同时,授予何申、衣志坚2人“文化艺术精品奖特别贡献奖”,并作了专门介绍。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对获奖作者及作品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现金奖励。

    获奖作品主旋律高扬

    此次获奖的文艺精品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贴近生活、地方特色浓郁、主旋律鲜明。

    衣志坚摄影《中国四大名园摄影展》是以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为题材创作的《中国四大名园》展,自2010年先后在上海、苏州、扬州、海南、北京等地展出,并将在全国23个城市巡展。“流动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避暑山庄”园林摄影作品让国内外更多的人士更加了解了承德、了解了避暑山庄,加深了对承德的认识。

    何申的报告文学《走近遥远的按语》首发于《承德日报》,后又发表于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第12期。作者经过数年深入艰辛的研究,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向世人详尽地解读了“朝梁子按语”发表前后的历史史实;揭开了尘封多年的谜团,更正了诸多曾被误读和忽略的内容;阐明了重温“按语”的现实意义;题材重大,世人关注,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为承德市、县发展有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奉献了一份厚重的研究成果,是我市近年来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由承德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5集广播连续剧《穷山沟创奇迹》,关注的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主题,以全国人大代表、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为原型,生动地刻画了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来自基层的党员,身患重病却大公无私,凭着党性原则,凭着一颗赤子之心,首先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带领群众把个“一穷二乱民心散”的穷山沟,变成了承德首屈一指富裕村的故事。特别是已富起来的农民如何继续发展为设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求精神生活的提升这一命题。该剧制作完成之后,先后在省内电台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获第十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连续剧铜奖。

    避暑山庄皇家合唱团成立14年来,经常进工厂,去农村,访部队,走社区,参加了上百次的演出和比赛,多次参加承德市举办的“彩色周末晚会”、“抗击非典晚会”和各类庆祝活动,代表我市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南湖合唱节”、“广东中山国际合唱节”、“第九届北京国际合唱节”等国内高层次的比赛,2012年参加了由中国合唱协会在我市举办的第二届金龙杯“城市之韵合唱节”,在39支参赛的合唱团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多次获得金、银、铜和优秀奖,用歌声赞颂伟大的党和祖国,用音乐赞美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承德文化建设一道独特的风景。

    ……

    营造文艺浓厚氛围

    “承德市文化艺术精品奖”设立于2010年。市委、市政府为加强、鼓励我市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我市文艺产品的竞争力,营造与建设文化大市和国际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浓厚文艺氛围,先后制定了《承德市文化艺术精品扶持奖励办法》、《承德市文艺作品扶持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提倡文艺工作者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说老百姓的事,叙老百姓的情,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讴歌群众的精神风貌。真正把群众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作品的重要标准。大力推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使文艺创作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得到充分发展,拓展文艺精品传播渠道,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制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及各项落实机制。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经费投入。设立承德市文艺精品扶持奖励经费,确保每年不少于30万元。通过“以投代补、以奖代补、以购代补”等形式,扶持和奖励文艺精品建设。建立、培育一支结构稳定的文艺评论员队伍,引导群众视点,开展作品争鸣,不断促进文艺精品工程市场化运作。

    2012年,我市的文艺精品创作成果喜人。组织参与了电影《咱们是亲人》、《承德好人》、《州官传奇》、《我是你是我》,电视剧《打狗棍》、《当家的男人》,广播剧《将军和冰儿》、《穷山沟创奇迹》等一批文艺作品。其中电影《咱们是亲人》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推介影片,《承德好人》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道德宣传重点影片。在歌曲、摄影、书法、美术、文学创作等多个艺术门类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旅游演艺创作成绩斐然,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自2010年以来,我市共有200多部文艺作品在省以上各项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的良好态势,彰显了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创作实力。

    自我加压追求卓越

    近年来,我市在文艺创作方面虽然成绩显著,但仍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缺乏大投入、大制作、高回报的精品力作,能叫响全国、堪称精品的作品少;在创新思路。活用资源方面,本土地域题材特别是现实题材作品少;重评奖、轻市场倾向仍然存在,既被广大群众喜爱、又有良好市场效益的作品少;青年文艺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文艺领军人物少;经济基础薄弱,对文艺工作的关注程度和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少。这些状况,与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极不相称,与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相称,与全面推进承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极不相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险峰在此次大会上向所有获奖作者表达祝贺和敬意的同时,指出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赵险峰说:除了文化消费理念落后、演艺市场发育不足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符合群众口味、适合大众层次的文艺作品供给不足,尤其是反映本地民风民情、讴歌时代生产生活、深得百姓喜爱的本土文艺精品数量少、层次低。迫切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扑下身子,深入生活,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中展开创作,转作风、变文风,接地气、贴民心,通过脚步靠近心灵,实现艺术的升华,才能创作最佳的艺术作品。

    今天的承德,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文化建设工作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只有提高对文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做好文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突出文艺创作重点和亮点,在文艺精品创作规划、落实,重大题材文艺创作、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文艺作品评论宣传等方面真正下功夫,才能在对比先进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提高境界,在提高境界中开拓思路,不断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更大活力,以更多的精品佳作来展现承德的深厚文化和良好形象,真正发挥好文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为承德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兴安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