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承德风情 延续承德文脉——读朱彦华主编《承德民俗》一书有感
2013-03-18   07时31分 浏览次数:

    孔令春

    三年前,因为要编一本有关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需要借用三十年前朱彦华老师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承德地区故事卷》,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朱彦华老师。春节前,朱彦华老师的又一力作——《承德民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全面深入展示承德地域民众群体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好书。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民间记忆和民间讲述习俗,表达着承德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向往、社会品质和环境变迁。由于《承德民俗》体例所限,书中对民间文学仅做了概述:“上个世纪80年代,承德地区曾经两次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我们发现,每个村都有一些会讲故事的人,有的可以讲几百个甚至上千个故事。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优秀的故事家,才使得民间讲述习俗得以延续,也正是他们在传承中不断加工和升华,才使得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流传不衰。”书中还写道:“在承德流传的人物传说中,康熙、乾隆皇帝的传说最多。因为承德自成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之后,康熙、乾隆二帝每年都在这里颐养或处理朝政,许多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由此产生了许多清代帝后君臣的传说。”我曾有机会研读过这些传说,深深感到,在这些传说的背后,隐藏着承德民众深深的“陪都情结”。

    从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汤王改偃师商城(今河南省偃师市,洛阳市属县级市)为军事陪都算起,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1912年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在中国古代史上,能称得上“陪都”的地方有40余处(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在承德,清代帝后王臣传说达数百篇之多,它们“张扬”了清朝帝后王臣对承德(热河)的青睐之情,“窥视”了清朝帝后王臣们的所作所为,“渲染”了清朝帝后王臣们的治国理念和文化精神,“见证”了清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进程。这些传说,是承德民众讲述习俗中最为独特的部分,他们印证着承德作为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陪都”,与以往朝代陪都的天壤之别。朱彦华老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承德民俗”的角度切入,对清一代给承德留下的丰富深邃的历史遗存、文明印记和文化积淀,进行深入发掘、科学归纳、认真整理和研究,成就《承德民俗》一书,堪称是承德文化建设上的一朵奇葩。

    我们看到,《承德民俗》一书所收录的“生产”、“市井交易”、“婚嫁”、“岁时节日”等民俗正在发生嬗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的将不可避免地在逐渐从人们现实生活中淡出。所以最后我还要说,《承德民俗》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好书,是一部让承德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好书,因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可以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呢?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是无法面对未来的”。

    编辑:李兴安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