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水泉村学前班教师王平的讲台人生
本网记者 张丽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乡水泉村的村委会是一座二层小楼,也是村里的幼儿园。
一间教室,一个老师,16个孩子。
舞蹈课上,破旧的录音机,嘶哑的喇叭,但最让人注目的是一个身材不高、面容消瘦的老人,他佝偻着腰尽最大努力做着每一个动作,然后一遍遍地教着每个孩子。
他叫王平,是水泉村幼儿园的惟一一名老师,每天陪伴他的,是16张童真无邪的脸庞和回荡在山间的上下课铃声。
坚守,只为大山孩子需要他
60岁,花甲之年,本该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可王平依然站在他热爱的三尺讲台上。
从外貌上看,王老师和村子里的农民装扮无异,手上满是茧子,鞋上沾着泥土。但他却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一个人,他是一个教龄近40年的老师,也是一个淳朴的农民。
“老师,我的铅笔断了!”“老师,我要尿尿!”面对才四五岁的孩子,王平既是老师,又是保姆,而这身兼数职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王平是土生土长的水泉村人,1975年承德师范毕业后就持起了教鞭,1979年他回到了水泉村,任小学毕业班老师,承担了英体美、数理化的所有课程。
王平说:“水泉村是我的家乡,我知道这里交通不便,也很穷,我知道贫穷的滋味,所以我特别希望让孩子们能够学习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水泉小学要合并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清泉小学。由于村里交通极其不便,许多人出村都靠步行,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学前教育班被保留了下来。
老师们渐渐地都调走了,王平老师仍一个人在这里坚守,语言、科学、健康、艺术、数学,所有的课程都由王平老师一个人来教。
一遍遍地背故事,跟着光盘学舞蹈,听着磁带学唱歌,王平总说:“真后悔自己吹拉弹奏的才能不够,要不就可以在孩子表演的时候给他们伴奏了。”
热爱,把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
2001年,王平被查出左肾重度积水,为了不耽误工作,王平坚持吃药治病,可医生告诉他,必须动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这一病,花费了十余万,也花光了王平大半辈子的积蓄。
如今,王平的腰里植入了支架等待康复,可支架的不适感让他患上了4种腰病。一天7节课的强度、16个还未懂事的孩子,常常让他心力交瘁。
为了让自己每天能在讲台上坚持下来,他在教室的黑板下放了一张小床,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就会靠在床头休息一下。这张床,已成为王平坚持三尺讲台的“伙伴”。
“王老师对我们特别好,像爷爷一样,他会唱《我和星星打电话》,唱得可好听了。”小班5岁的王文辉说:“王老师从来都不训人的。”
60岁的王平,是孩子们文化的“启蒙者”,也是孩子们细致的“照料者”,在他的眼里,这些孩子就是他的“孙子”。
“把孩子放在王老师这里,我们做家长的放心。”王文辉的母亲,曾经也是王平的学生,对王老师负责任的教学态度赞不绝口。
由于条件有限,16个孩子只能在一个教室分成大、小班学习,王平自创了动静搭配教学法,教学时,动的那个班要缩短时间,尽快让孩子接受知识;静的那个班自学并自学检查,培养自制、自理能力。
在王平的努力下,2007年起每个学年,水泉村幼儿园都会在这个学区的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同时,王平也被围场满族蒙古族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明年我就退休了,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以后谁来教村里的这些孩子们”,王平深吸了一口气,眼神夹杂着忧虑,那历经风雨的脸庞更显沧桑。
责任编辑 李兴安 那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