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展现出新形象
---在创新中崛起的宽城县亮甲台供销合作社
坐落于燕山深处都山脚下的宽城满族自治县亮甲台供销合作社,曾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的一面旗帜,全国劳动模范--亮甲台供销合作社老主任郑连玉同志,在这里三千里行程、四探都山,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人的典型代表。然而,同样在这块土地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使亮甲台这颗明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到2010年底,供销社年收入降到5.8万元,几乎入不敷出,步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去年以来,借助全省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改革的东风,亮甲台供销社按照供销合作社+农家店+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供销合作社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不仅当年甩掉了全部历史包袱,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通过领班专业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民建设优质果品基地4000亩,为农民销售果品150多吨,实现了社农双赢,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
改革传统体制。亮甲台供销合作社建社于1951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采取了目标管理、承包经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全部由具有职工身份供销合作社成员从事经营与服务活动的旧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为此,在省、市社工作组的指导下,按照供销合作社+农家店+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吸收1个果品专业合作社、7个果品专业社分社、5个农家店加入到供销合作社组织。改革后,供销合作社成员由过去的13人增加到170人,其中农民身份成员157人,占成员总数的92.3%,从而打破了具有职工身份的成员一统天下的旧格局,民办、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得到了体现。
改善服务设施。新型供销合作社成立后,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在主任闫海东的带领下,筹集资金29万元,结合小城镇建设,对原有的经营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通过改造,把破乱不堪大杂院建成了多功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建食品副食品、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服装、农资等6个农村现代超市,改造标准化面积
转换经营机制。为彻底扭转亏损局面,保证社有资产增值,不断提升经营实力。新型供销合作社成立后,打破了只有有职工身份的人才能参与经营的传统做法,按照放开经营、公平竞争、公开招标的原则,对所有经营设施面向全体成员竞标上岗。通过竞标承包,优化组合,形成了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建筑材料、农资四大专业经营体系,并形成了技术指导、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等一整套售后服务体系,年净缴承包金达到18万元,经济效益增加了2倍,一举实现了扭亏增盈。
强化服务功能。为使新型供销合作社尽快成为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本社实际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以四个超市为平台,建立农村日用消费品服务体系。从食品副食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到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应有尽有。特别是家电经营形成了预约、送货、安装、维修为一体的售后服务网络,并承担起家电下乡的重任,2011年大型销售家电1000多件,家电下乡售货额达200多万元;二是以农资超市为窗口,建立现代农资流通服务体系。化肥、农药、种子农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三是废品收购站为主体,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服务体系。废旧报纸、废旧金属、废旧塑料等应收尽收,再生资源年净效益额由过去的2000元增加到20000元;四是果品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通过优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7个分社,发动群众新建标准化果品基地4000亩,销售山楂、苹果150吨,不仅使好果品卖上了好价钱,而且为等外果也找到了好销路,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