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2/2012-01425 |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发布机构: 市林业和草原局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发挥生态建设主体作用 强力推进林业发展进程
市林业局认真学习贯彻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精神
7月23日,市林业局召开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半年工作总结会议,深入学习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精神。党组书记、局长李桂林主持会议并作主旨发言,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就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发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学习。
大家认为,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抓环境就抓住了发展的根本、关键和要害。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市委作出的两个着力改善的决策部署,符合现阶段的新要求,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经过30多年造林绿化,全市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活力木蓄积6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8%,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经评估,全市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105万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109万吨,释放氧气807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681亿元,为维护京津生态安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也清醒认识到,要实现到2015年,有林地面积达到3560万亩,林木蓄积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如目前全市现有700多万亩宜林荒山荒地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城市、村镇绿化水平不高,居民聚集区绿量不足;通道、水岸绿化率低;经济林比重偏小;现有林分质量差;资源保护任务繁重等。如期实现目标,全局上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全局,创新思想观念,改善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创造性开展工作。
优化布局,扎实推进国土绿化。把生态脆弱区、城乡居民区、交通、水岸绿化作为重中之重。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再造塞罕坝等重点工程为依托,创新机制,强化管理,运用适用科学技术,加快生态脆弱区、干旱阳坡造林绿化步伐,均衡提高全市整体生态效果、以推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实施市县城区周边山体景观林建设,添彩增绿,抓好市县城区园林绿化美化,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景观。镇村居民集聚区周边,支持群众建设观光采摘园,村庄内采取发放特殊林权证、种苗补助等政策,鼓励农民自己动手,开展四旁植树、庭院绿化建设。协调交通、水务部门在实施公路、河道治理工程中加大绿化投入,提高通道、水岸绿化率,形成通道、水岸地带与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森林景观。
林果并重,大力建设经济林基地。建设板栗、苹果、山楂、杂果、时令鲜果、山杏和沙棘七大经济林基地,带动农民脱贫增收。规划对现有795万亩经济林改劣换优、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到2015年,新发展经济林基地140万亩,使基地规模达到935万亩。
抚育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国家中幼林抚育补贴政策,把抚育改造作为巩固造林成果,加快林木生长, 提高林分质量的主要措施。同时研究开发枝桠材综合利用,促进木煤、生物质发电、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实施林分改造,采取引针入阔,引阔入针等措施,改善纯林结构,增强林分稳定性,提高林分质量和抵抗火灾、有害生物灾害能力,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加快山杏、酸枣等改接培育步伐,把山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严格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着力构建护林防火体系、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林政监督执法体系三大体系。防火体系建设着重加强林区基础设施、火灾预警、扑救装备两大建设,提升管护、扑救、指挥、执法四大能力,使森林防火工作走上常态化、正规化、规范化轨道。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重点加强和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支撑保障五大系统建设,开展常发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开展应急救灾,控制和减少灾害损失,实现持续控灾。林政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对林地占用的监督执法,研究依法占用林地的准入门槛。健全林业综合执法队伍,完善森林公安行政执法职能,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
深化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国有林业集团组建四项林业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明晰产权发证工作,年底前完成既定的发证率,尽快搭建起评估、流转平台。国有林场改革按时上报补充方案,争取丰宁、隆化两个试点县成功。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督促各县区按照省政府批复方案,加快推进基层林业站编制、人员和经费的落实。加快组建国有林业集团,通过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破解国有林场发展融资难题,壮大国有林业实力,加快国有林业的健康发展。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