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近年来,我市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从1991年开始,我市人口出生率始终稳定在13%。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连续20年低生育水平不反弹。人口再生产类型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第三次质的飞跃。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少出生人口130万人,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了贡献。
计生国策一以贯之
近20年来,我市下大力量拓展和深化具有承德特色的人口计生“双文明”宣教品牌,将计划生育工作做活做实,先后建文明生育村100个,建文明幸福家庭2万户,培树婚育新风典型10万人。积极创建“五好文明幸福家庭”、建设“五位一体”的文明生育活动之家、广泛传唱“五首”计划生育新歌曲、倾力打造“五个一”的宣传教育载体和抓好50个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点。
我市依法为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发放奖金,100%落实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10分的优惠。并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特困家庭中参加当年高考被二本以上院校录取的学子,每人一次性发放3000元助学金,每年使100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除此以外,还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搭建创业平台,实现上学即就业的创业梦想。2005年以来,我市连续六年开展了“真情关爱100万元救助计生特困家庭活动”,统筹使用市县区公益金1700万元,救助独生子女伤残及计生特困家庭达2000多户。
市人口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市委、市政府持续稳定执行的政策和一以贯之的要求。
老有所养不用多生
记者在我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20年将达到66.9万人,占总人口的17.4%,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为老服务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加强农村老年福利事业。我市各县区均建立了百岁老人健康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200元保健津贴,为全省最高;90-99岁的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的保健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交通员等老同志由原来的10元提高到60元,位居全省第一;70岁以上老人无偿乘坐公交车。
我市还下发《承德市民政局关于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建设任务目标分解的通知》,明确了各县区今后五年新增床位数量和前三年每年新增床位分解数。2010—2012年,全市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4000张,2013—2015年,全市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6000张,到2015年底,总数达到10000张,基本能够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目前,双滦区投资1.5亿元的老年公寓项目和宽城鸿福老年公寓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实实在在的工作,饱含着对老年人的真情,很多人的生育意愿由过去的多子多福变为少生优生。
低生育带来经济高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市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300元,人均GDP全省第七位,人均地方财力全省第五位;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大关,年均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000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二个翻番。
市计生委发展规划科王科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970年以前,我市的人口出生率始终在30%。以上。到2011年,我市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10%。以下。1970年全市自增人口为63783人,2011年全市自增人口为17267人,比1970年少增加4.6万人。这预示着今后每年要比不实行计划生育少增加5万人左右,这5万人要吃饭,要睡觉,要上学,要就业,社会经济压力就会大幅增加。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总人口为370万人,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市少出生130万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市目前总人口为500万人,相当于乌克兰整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0万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广大计划生育群众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记者 范文博)
责任编辑 王妍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