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以来,市委宣传部驻高新区陈家沟村工作组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时刻牢记省委书记张庆黎提出的10个“一定要”的要求,带着感情和责任,坚持用浓厚的宣传氛围凝聚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人,用积极向上的典型引导人,用健全的乡规民约规范人,用整洁的村容村貌熏陶人,用特色产业经济带动人,使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加快发展的新景象。
强化惠民政策宣传,让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驻村工作组正确处理好办实事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之间的关系,逐门逐户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所思所盼,认真做好理论武装和形势政策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围绕怎样看待当前农村发展的形势,驻村工作组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党代会以及涉及农村的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和“两免一补”等各项惠民政策编写成宣传教育提纲、宣传册,采取集中宣讲、送学上门、个别辅导、发放政策明白纸、粉刷墙体标语等方式,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让广大村民及时了解信息,掌握政策。针对部分困难村民在社会养老、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存在的疑惑,驻村工作组邀请民政、农业、教体、卫生、扶贫等相关部门业务人员,制作宣传板,携带宣传资料,进村开展现场讲解。在听民声、解民忧的同时,驻村工作组重视做好暖民心的工作,对30户无劳动能力、因病导致贫困的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制定帮扶对策,把党的关怀送到村民的心坎上。针对村集体积累少、公益事业发展慢、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的现象,驻村工作组把中央、省近年来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及奖补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原则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细致讲解,列举其他村庄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实例,使村民感到这项政策的实用性,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道路硬化、村庄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强化道德风尚培育,努力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驻村工作组着眼提高村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文明道德新风。用道德规范教育村民。加大对“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绘画在文化墙上,让道德规范走进农村、走进家庭,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指导帮助修订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形成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觉实践的长效机制。用道德评议引导村民。围绕村民普遍关心的公益事业、土地矛盾、社会福利、家庭纠纷、赡养老人等热点难点问题,驻村工作组发挥村道德评议会的作用,指导制定评议制度和标准,定期开展集中评议,引导村民提高道德认识水平,规范自身行为,有效化解村里的矛盾和问题。用“文明之星”感召村民。在村宣传栏设立“光荣榜”、“功德榜”、“美德榜”、“能人榜”、“成才榜”,组织开展好村民、好党员、好干部、好学生、好媳妇、好公婆和致富能手为内容的“文明之星”评选活动,照片上榜,事迹公布,给予奖励,让村民学有榜样。用先进文化熏陶村民。针对村庄文化生活单调的实际,驻村工作组强化文化服务,按照有场所、有内容、有组织、有队伍的基本要求,建设文化墙200米,突出了公民道德、村规民约、文明新风宣传,完善了农家书屋、活动室、文化广场、宣传栏以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持配备了5000元的文体娱乐器材,指定6户经济条件好的农户作为村文化中心户,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丰富村民文化活动的平台。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驻村工作组谋划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即:帮助建设一个300平方米的新村部、一条2.5公里的出村路和1.5公里的通组路、一套自来水饮水设施、一套太阳能路灯、一个垃圾运输车和垃圾填埋场、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卫生室、一个便民农资小超市、一套宽带网络和文化资源共享系统。目前,村部、出村路、通组路、垃圾存放点和集中填埋场正在建设中,其他项目已经完成规划。单位支持配备了2万元的办公设施,协调相关部门支持了3.5万元的道路硬化物资。与此同时,发动村民以改变落后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清理卫生死角,搬运陈年垃圾,打扫道路庭院,整治村庄“脏、乱、差”现象。为建立有效的村容村貌管护机制,帮助村里制定了卫生管护、“门前三包”制度,组织村民开展评比活动,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有效改善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强化特色产业带动,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本领
立足陈家沟村林果优势,驻村工作组带动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明晰发展思路,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确立了大力发展林果特色产业的定位。2012年,规划建设山地三优苹果示范园10亩,建设山枣嫁接大枣示范园300亩。在果园打深井3眼,完成5000米给水管道铺设。同时,驻村工作组还聘请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专业技术人员为本村发展林果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品种改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在品种、质量、品牌上做出特色,让山枣嫁接大枣产业成为未来村庄发展的特色产业。引导和组织农户整合资源,确保林果产业形成规模。帮助申请大枣商标专利,扩大农户合作组织,加强林果实用技术培训,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村民的市场意识。借助良好生态优势,帮助村庄谋划了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的路子。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50亩有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林果为主体的农业特色产业有较大发展,建成承德市高效生态有机农业观光示范园,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3500-4000元。
刘金生
编辑 李兴安 赵萌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