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加快经济转型跨越——“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避暑山庄文化研究与传播峰会嘉宾观点摘录
2012-06-18   00时36分 浏览次数:

记者 周 易 张青龙 张 楠 管陈子 李亚冰

    核心提示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6月16日,我市“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避暑山庄文化研究与传播峰会”隆重举行。峰会邀请了我国文化界、旅游界、营销界、传播界、文保界的名师大家齐聚承德,深入研讨新形势下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把脉、规划景区的发展路径,总结景区的营销实践和传播模式,促进其在文化繁荣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品牌,扩大承德对外影响力。今日,本报特摘录参加此次峰会嘉宾的有关观点,以飨读者。

    余秋雨 文化大师、著名学者

    对我来说承德是我的城市

    对我来说承德是我的城市,承德是我的地方,即使我不来,我心中老是在想着承德。承德很容易把大家引到宫廷兴旺史的历史观当中,但是从宏观生态史观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承德避暑山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在20几年前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承德。我来了以后感触很深,所以就写了《一个王朝的背影》这样的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里已经提到这个山庄给我的震撼,就是一代强健的统治者对于边防,对于民族团结,对于整个大宗教的雄才大略。还体现出另外一种结构,它的健康就是一个朝代的健康,而它的健康是和北方的草原连在一起的,这个已经碰撞到了宏观生态史。为什么康熙帝要在北京之外,在长城之外设立这么一个行宫?在行宫的远方有一个坝上草原,他就是让一个马背上的统治者进入京城之后不要忘记曾经驰骋的草原。所以我们的承德、我们的避暑山庄呈现了一代统治者让人惊讶的心理空间和生态空间。这么一种宏观生态的史观,在我看来,是在传播新的避暑山庄哲学的时候需要关注的。

    在5000年前,承德就已经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流的通道,到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这个通道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主要的通道,而这个通道带动了四世纪最高点的辉煌。当这个辉煌过去以后,中华民族一次一次又迎来其他民族的新鲜空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避暑山庄和承德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做更辽阔的文章。

    从康熙到乾隆,承德给中国的历史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窗口,开拓了中国历史生态空间,他的马蹄在自己熟悉北方的原野上奔驰,同时全国的山河都放在他的眼皮底下。把这两者组合在一起,让中国的山水,让中国的生态一下子走向一种少有的健康。如果从宏观生态史观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一直向更辽阔的生态空间开放,也就是向更辽阔的文明开放的这样一个机遇。每次开放都带来很好的效果,每次开放都带来一批具有生命力的统治者,每次开放都给中国历史带来一种转机。

    承德要交给所有游客一个健康的中国史观:中国现在走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生态文化的所在地。我们现在每天都在遇到生态文化的命题,地球老化的问题、温室效应的问题,很多地球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承德需要交给所有游客一个健全的中国史观,一个非常健康的中国史观。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文化,这其中不但包括开阔空间、开阔生态,还要使我们的视野有一种中国所规定的礼仪,要在每个承德市民身上体现。中国文化的提升是通过健康的历史观来提升,我们辽阔的空间、有底蕴的中国由承德来展现,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原因。

    阎崇年 著名历史学家

    避暑山庄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座圣殿

    避暑山庄不仅仅是避暑山庄,不仅仅是承德的,不仅仅是河北的,而且是中华的。所以我们要把避暑山庄放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这个大的局势来回顾和看待其历史、特点和作用。

    中国的文化按照文化类型来说,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第二是西北地区的草原文化。第三是东北地区的森林文化。第四是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3000年多一点。所以我还是以有文字的历史来看中华文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森林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演变,甚至与避暑山庄的关系。

    这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千年。第一个千年主要内容是农耕文化。第二个千年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突。第三个千年就是两宋、辽、金、元、明、清这一千年,中国文化历史融合和冲突有了一个新的变局,就是东北森林文化同中原农耕文化进行冲突和融合。

    第三次文化冲突,我个人认为一直到清朝,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应该说基本完成。清朝为什么把政治中心选在北京?为什么把避暑山庄作为政治中心之一?就是北京和承德避暑山庄地理位置处在特殊的区域,就是处在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和东北森林文化的交叉点上。北京往南是中原的农耕文化,出了山海关就是东北的森林文化,到了坝上就是西北的草原文化,北京恰恰在这三个文化的中间点上,而选择承德避暑山庄也是在这个中心点上。我觉得避暑山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华多重文化融合的结果,可以说避暑山庄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座圣殿。

    避暑山庄的特点、作用到底是什么?第一条是避暑。康熙说得很明白,为什么叫做避暑山庄?北京春天、秋天很好,夏天暑热让人难耐受不了,要往北移,所以选择承德这个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建避暑山庄。第二是民族,我们国家是56个民族,在这里提供一个平台,各个民族,特别是汉族、蒙古族、蒙古族、藏族等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这个历史作用很大。第三是文化。承德是中华各个民族文化融合的一颗明珠。清朝强盛的时候,我们中国实际上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儒家文化从北京传播到国际,影响巨大。第四是国际。清朝时承德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国际的。第五是军事。满族是一个骑射民族,到承德就要到围场狩猎,主要是军事的训练。第六是主权。承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代表中华民族的骄傲。避暑山庄强盛的时候,中国的领土是1300万平方公里。

    承德避暑山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这个历史的传承,这个优秀的文化,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和发扬,要让游人在吃、玩、住的时候想起、记住珍贵的历史经验和惨痛的历史教训。

    邵春 国家发改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加强景区品牌的策划与推广

    承德的旅游文化工作在上一个五年上了一个很大台阶。五年来,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了16.8%。2011年承德旅游业的收入同比增长35%。这个年增长率速度仅次于全国最高的甘肃和重庆,保证这样的增长率意义重大。

    承德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认为有“四个障碍”需要克服,叫做避暑山庄难避暑、休闲城市少休闲、国际城市欠国际,首都圈“灯下黑”。要解决这四个障碍,抓手是什么?就是品牌建设和推广。品牌需要策划,品牌需要建设,品牌需要营销。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改进,跨越式增长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再用两三年旅游收入第二个百亿就可以达到,五年以后就可以达到三百亿的旅游收入,旅游业在承德GDP当中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贡献将非常大。

    避暑山庄难避暑。避暑山庄是一个皇家品牌,但是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避暑功能变成了文物展示功能,大量的游客住在山庄,在其中休闲,可真正用于避暑的人却少之又少。景区品牌要上升为城市品牌,使其一个景点变成城市形象,把整个承德市变为环渤海城市群乃至全国的避暑山庄。把历史文物和现实市场结合起来,扩充和提升避暑山庄的品牌和实力。城市总体的客流量上去了,避暑山庄文化影响力就上去了。

    休闲城市难休闲。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写过一本书叫做《第四次浪潮》。第四次浪潮的核心就是休闲,这个概念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使用,而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得到共识。承德自驾车旅游市场在全国是最好的,2011年“十一”长假,据统计六天接待140万客人,其中接待了17万辆自驾车,自驾车游客占整个游客的76%。这个黄金周承德的自驾车市场来的猛、落潮慢,自驾车“井喷式”的增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喜可忧、服务滞后、项目不足、亟待改进的信号。

    国际旅游欠国际。承德以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是非常值得赞赏和肯定的。但是承德距离真正的国际化城市还很远。我们要拥有世界知名度,要拥有世界级别的旅游产品,要有通达国际主要城市的交通便利,更要有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同时作为文化名城,它还应该是增强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要具有国际化的包容度和文化融合度。因而我们要抓住巨大的国际市场,壮大产业规模,争取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此基础上向国际化旅游城市迈进。

    首都圈“灯下黑”。在中华版图上,有这样一个区域,有高山,有草原,有森林,有海洋,这个省份就是河北。但河北省旅游业在全国排名第19位,这种情况与资源和区位优势形成巨大反差。环渤海经济圈和首都圈是河北最强的优势,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只要注重城市资源,有比较大的投资,在产品建设上做比较有规模的产品集群,就是可以活起来,亮起来,所以“灯下黑”应该是“灯下亮”。

    沈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

    树立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现在避暑山庄和周边寺庙的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需求之下,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引领下,避暑山庄和周边寺庙的保护、管理和展示也要有一个新的水平,也应该得到一个新的层次的提升。

    现在我们对于避暑山庄还有周围寺庙的认识应该有所转变。需要我们做的东西,就是要真正去细化和深化对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认识。第一,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是多民族国家统一形象与巩固的历史见证,清代发挥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用和统治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也是民族大融合历史遗存的见证。再有就是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传统思想和佛教的历史价值。当然还有艺术上的价值以及其他很多的价值。

    目前比较重要的议题是承德确实是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基于几点考虑,第一是把承德要摆在承德主体的地位上,当然承德可以理解为北京的后花园,但是站在承德的立场上,站在避暑山庄的立场上,我们应该以避暑山庄为出发点来思考向外发展。第二个考虑,通过皇家文化的拓展和展示,应该展示清代皇家生活的文明,既然我们叫做第二中心,就要与第一有区别,而不是排在谁前谁后,而是要找到它的不同点,这对于我们突出避暑山庄文化特点是有很大帮助。再一个是清朝民族政策和国际地位的见证,如何在这中间体现这种影响,这也是价值体现和展示要考虑的问题。

    再一个比较突出的价值是避暑山庄造园思想的体现,清朝对中国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是一个伟大贡献。如果看圆明园的四十景图,然后再看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图,我们发现风格还不一样。在避暑山庄,即使追随一些更精致的东西,更繁华的东西,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一种山中的风格,而圆明园更加体现了皇家宫廷的气派。还有宗教方面,作为承德周边寺庙体现了佛教的观念,包括在整体格局上的体现,都有这种观念的反映。

    对于上面这些比较重要的价值,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和展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以前一直关注的是山庄的建立、山庄里面相关的本体,包括周围寺庙建筑的保护,对整个大的环境我们以前对它的认识相对来说比较差,要保护其和整个市场的关系,维护总体格局。二是在整个风貌保护上,应该保护避暑山庄康乾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另外要保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之间的空间关系,还有要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再有是原有景观的恢复。景观的恢复不是单纯的建筑重建,而是景观整体风貌的恢复。这种恢复应该是严谨的、精致的。

    我们对清代避暑山庄文化的认识需要拓展,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围场“木兰秋狝”是值得重视的题材。 让人慢节奏地去体会清代皇帝如何从北京到木兰是一种文化展示,也是一种生活体验。

    石述思 媒体传播专家

    利用皇家文化标志发展本土文化

    避暑山庄不仅是承德的宝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世界的。避暑山庄是承德未来抓住新一轮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腾飞跨越的核心资源。今天的文化遗产与传播峰会必定会开启承德全天候旅游的崭新篇章。

    2012年是中国近十年来经济形势最严峻的一年。但是,越是经济充满危机和挑战的“冬天”,对于拥有避暑山庄这样旅游文化资源的城市而言,却越意味着春天的即将到来。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历次社会经济发展周期证明一个规律:越是经济低迷,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越会获得巨大发展。

    1930年,是美国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整个文化产业发生了一些至今仍在影响时代进步的事情。在这一年诞生了一本至今影响力巨大的商业杂志,那时候迪斯尼米老鼠两周岁,金融危机之后,“这只老鼠”风靡世界。背后崛起两个帝国,一个是迪斯尼帝国,目前品牌是全球第五名;还有一个帝国是电影产业,就是好莱坞帝国。还有一个是中国文化近现代史上,1930年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向西方的一次输出,京剧大师梅兰芳1931年完成了首秀。回到今天,全国的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财富220亿美金,并且以5%的速度在递增,越是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越快,在新兴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伴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我们的文化产业在这一两年呈现出井喷的势头。拥有避暑山庄的承德,拥有全国乃至全球独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承德,我们要利用全球尤其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获得产品创新,服务完善、品牌升级,进而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不久,但已有一些发展健康的成功案例。一个突出的典型就是张艺谋的电影。特别是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后,他的电影产出与运作,无不在于市场结合和商业化的运作。我们从数千万的票房收入上就能感知到这种娱乐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所产生的效益。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离真正的文化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但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文化所能创造的传奇: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是其他资本所无法比拟的。承德既然已经迈向国际化旅游城市,就应利用避暑山庄这一皇家文化标志,发展本土文化。

    魏小安 著名旅游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

    承德文化遗产需要加速转换

    文物资源是承德的宝,但是宝要用,不用就不是宝。所以文物提供了资源、创造了产品,旅游提供了市场,创造了平台。旅游没有文化是灵魂出窍,文化没有旅游就是灵魂出体。承德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衔接,意味着承德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也是大文化、大遗产。面对一个新的发展前景,承德文化遗产需要加速转换。

    目前,承德旅游基本是三个单一:单一观光、单一景区、单一门票。这意味着旅游运营附加值很低。如何转型?单一到复合,观光到休闲,浅文化到深体验,观赏经济到快乐经济,做到这四个,就意味着承德旅游全面的转型升级。所谓转型的核心就是要变成复合体,所谓创新就是培养经济体。所以我们要再造夏都辉煌,淡化夏都概念,从夏都到休闲度假之都。

    承德第一是区位优势,承德周边2.5小时构成一个中心,也就是说2.5小时到北京、内蒙、辽宁等地,承德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区位优势突显是加倍的。第二是文化优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哪个地方都有名人,哪都能够说出很多,但是承德不同,承德是既有说头,又有看头,又有玩头。第三是环境优势,包括草原、森林、山地等等,构造了极大的环境优势。第四是气候优势,夏凉冬冷。第五是民族优势,47个少数民族,153万人。我们还有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乡。第六是后发转换,要少走弯路,就能加快速度。短缺必然升值,当代中国,资源、市场、环境是主要短缺。第七是区位转换,承德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

    传统的转换:历史名城、当代强化;文化丰厚,当代展示;传统积淀,当代表现。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城市,承德这三个定位,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状,一个是未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主要是核心资源、核心品牌。要形成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治理文化、骑射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书画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

    世界的承德:人与自然,中华皇家文化荟萃地。中国的承德:文化鸣笛,生态宝地,山水福地,休闲胜地。河北的承德:休闲地、物产地、生活地。承德的承德:科学发展,模式创新。除了我们好的资源环境之外,我们还有文化休闲、文化度假,这可以创造一个新模式,要形成一个愿景,游在承德,住在承德,吃在承德,玩在承德,买在承德,养在承德;快乐到承德,享受到承德,发财到承德,发展到承德。

    承德的文化传统丰富,自然条件具备,而且是民族交汇的文化特点和古今交织的文化现象。但还要研究大的特色,包括皇家狩猎场、高尔夫球场、高级滑雪场、户外运动基地、国际养生园区。同样包括草原度假区、森林度假区、自驾车营地、长期特种体验地等等这一批产品出来,这样会把避暑山庄外围托起来,也会构造一个新的发展格局。既然历史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世界历史的东西,我们今天还应该重新构造世界历史,这样才能把承德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休闲避暑之都。

    本版稿件系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 马利华 刘宏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