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足“六动力” 驶出“加速度”
本网记者 贾建勇 通讯员 梁继保
知彼知己,时不我待!让思想的震动变成心灵的震撼,让心灵的震撼化作全身心投入事业和工作的行动。
事在人为,唯有真干!学习先进,感受经济发达地区的速度、力度和质量,汲取它们强大的精神力,更要结合承德实际、更要坚信承德优势、更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以承德特色的拼搏精神去战胜新挑战、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当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瞄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按照建立“5+2”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去狠抓落实、敢干实干,通过“规划牵动、产业拉动、城建带动、项目撬动、招商推动、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宏伟目标,用汗水和辛勤绘就“紫塞明珠”最美的明天、最美的画卷。
抓规划,强牵动,科学编制各项发展规划高“标”引“领”
规划是发展之纲。科学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清晰的定位是一个城市成功的关键,要做大做强、跨越发展,首先就要有“立足千年,做城市百年规划”的决心和魄力。近年来,《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承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承德潮滦河流域京津水源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等一批中远期规划相继落地并上升为省级战略规划。这对我市的城市定位、产业定向、功能区划、项目重点等方面的战略引领作用都十分明显,但与北京、天津和深圳相比,我市各类发展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都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规划在执行环节上的指引和约束作用体现的尚不明显。我市经济发展要调出新质量,驶出新速度,就必须高度注重规划的引领和牵动作用,切实做到,不让规划成空文,不让经济跑弯路,不让项目丢支撑。在规划内容的把握上要突出科学性和全局性,系统论证并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好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抓产业,强拉动,全力推进“5+2”现代产业开“花”结“果”
产业是发展之根。“5+2”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区位、文化、生态、资源、旅游等潜在优势的外在表现;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科学发展质量、增加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引擎;是推进城市走“内涵式、服务性、创新性、都市型”发展路子的有力推手。今后工作的重点就落在如何使“5+2”现代产业体系早日“开花”,如期“结果”。围绕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风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加快培育光伏、地热、生物质发电,将承德打造成京北重要综合型清洁能源基地。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承德打造成京津冀与东北、内蒙连接的重要物流枢纽型城市,以此带动总部经济、金融中心、高端地产快速发展;围绕文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承德的文化优势底蕴深厚、不可复制,集清代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于一身,要效仿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走“文化+科技+服务+旅游”之路,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围绕生态优势发展食品医药加工业。科学利用承德独特的冷凉气候和地域广、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大力发展食品医药加工业;围绕资源优势发展钒钛制品加工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要深度挖掘钒钛资源的“稀、贵、缺”特性,打造战略地位;加强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培育高端产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培育支柱产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的空白,也是潜力最大的产业,要紧紧抓住“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合作共建中关村承德产业园”的契机,开启我市高新技术之门,打造新兴产业殿堂。
抓城建,强带动,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容“大”纳“强”
城建是发展之基。城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要紧紧围绕“一体两翼”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坚决做好老城区中疏战略,构建“两带多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基础平台,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破解城市建设中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重点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盘活土地存量,用好增减挂钩、山地开发整理政策,增加有效供应,向废弃地、向荒山、荒坡要地,向单位面积投资强度要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定期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建立和完善具有承德特色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业态,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把“铁公机”等基础设施搞上去。按照“一环九射”的规划加快推进承平、承津、承张、承锡等大外环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一、二级高等级公路建设。在推进京沈客专的同时,按照“一环八射”的规划加快前期,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在三年内将承德机场建成通航。把城市轨道交通纳入基础建设重要内容;做好学校、医院、商店、宾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打造拴心留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通过聚集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园区承载力,吸引、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项目,特别是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入驻聚集区,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抓项目,强撬动,倾力打造重大产业项目做“大”做“优”
项目是发展之实。要按照“培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加大项目谋划、跑办和推进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一批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优质项目,发挥以项目建设撬动产业升级的节点作用。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富民、休闲旅游提升、城市建设攻坚、基础设施会战、园区建设提速和战略合作进位等“八大工程”建设,从而拉动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 “一把手”项目工作负责制,主要领导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到项目的谋划、协调和推进上,按照“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个领导、一套目标、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落实重大项目的责任主体,全程负责项目推进、跑办和建设工作,真正把加快发展、求真务实落在实处。
抓招商,强推动,大力引导市外投资者投“资”兴“业”
招商引资是发展之源。市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是保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造血干细胞”。要把招商引资放在促进项目建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位置,通过努力挖掘比较优势,不断深化京承、津承、冀东经济区、环渤海、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九市一盟”等区域合作,推进与国企、央企、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积极跑办、主动对接,促使意向投资项目尽快落户、落户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开工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不断扩大我市经济总量,为调结构、转方式腾挪更多空间。通过融入市场、接受竞争,全面提升项目谋划、包装、推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招商引资的主动权和合作筹码,提升引进项目的质地、产业针对性和正向推动作用。
抓创新,强驱动,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是发展之魂。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的新引擎,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发展。我市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层级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创新投入少等短板。全市从事科技活动规模以上企业仅18家,占全省的3.3%;全市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仅占主营业务收入0.15%,低于全省0.21个百分点;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722人,仅占从业人员的2.27%,专利申请数占全省的1.1%……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尤其是集中力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大科研力度,以科技创新促企业创效增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要抓好研发资源构建,走“政、企、校”联合促动的模式,政府大力扶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研发机构,企业加大对各级技术中心和技术工程中心的投入,院校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技术保障,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的大智慧,为我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的机遇,没有机遇意识或者看不到机遇,甚至抓不住机遇,就会在战略上输掉,战术上也不可能再找回”。此次我市党政代表团赴京津、“珠三角”考察招商活动,是一次解放思想、打开视野的总动员,是一次学习先进、深化市情认知的新举措,提升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明确了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总目标,勾画出我市发展“一体两翼、特色鲜明”的基本路线。起点已标定、目标已明确、路线已清晰,只待凝神聚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发展、大发展。
编辑:李兴安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