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多年的承德文化遗产想回家
本网讯 “手艺跟人一样,最终得落叶归根,有了根,它才能枝繁叶茂。”“热河桌”第七代传人孟繁中带着他的手艺在外漂泊多年,对故乡承德的思念日益加深。随着“热河桌”得以重现天下,孟繁中希望寻找热爱这门传统工艺的承德人能担起传承人的重任。
“热河桌”起源于清雍正初年,是一种高超的木嵌装饰技艺,用小木块拼嵌桌面,再以古式卯翘木工技法锁紧,组成福寿安泰的吉祥图案。笃信佛教的雍正帝在圆明园内亲自设计了以“卍”字为造型的万字殿,俗称万字房,寓意江山万代永固。
当年,孟繁中的祖先孟传义就是在雍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万字房家具的督造。到了乾隆年间,孟传义参与避暑山庄的修建工程,把这项木嵌工艺带到了热河,在热河行宫的家具上广泛使用,故称为“热河桌工艺”。
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在承德抢走、毁坏了当地的热河桌作品。文革期间“破四旧”,孟繁中家里仅存的几件传世作品也在劫难逃,作为传承人的父亲也遭到了迫害。“热河桌”工艺逐渐“沉睡”在逝去的岁月里。
为了避难,孟家离开了承德,落户赤峰经棚县。文革结束后,孟繁中向父亲学习祖传热河桌工艺,掌握祖传秘方和全部制作流程后,他并没有制作。“因为家人留有遗言,在和平年代才可让‘热河桌’重现天下。”
2005年,退休的孟繁中偶然看到一本鉴宝杂志,其中外国记者写了一篇关于“热河桌”的文章。文中提出:不知道现在这门工艺失传了没有?还有没有人会做?
文章触动了孟繁中敏感的心弦:虽然自己是“热河桌”第七代传承人,掌握着完整的制作工艺,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父亲的告诫,一直没有机会实践。这让已步入中年的孟繁中燃起强烈的传承希望。他决心做好“热河桌”,将这门皇家绝技亮相于世。
也就是从事“热河桌”制作后,老孟的家境发生了变化。原本富裕的家庭,被老孟折腾得一塌糊涂,不仅入不敷出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倒背了几十万的外债。老孟的耳朵也被机器震荡的噪音导致几近失聪。同时,他也多次拒绝了去国外建厂发展的邀请。
目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孟繁中的“热河桌”已经小有名气,深得一些人的喜爱。
如今,“热河桌”工艺在内蒙有了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但是老孟坚持要将“热河桌”传回承德申请。“惟一的心愿就是带着‘热河桌’回家,回我日思夜想的家乡承德。”孟繁中说道。“‘热河桌’起源热河,在外漂泊这么多年需要落叶归根,‘热河桌’回家了,‘热河桌’的工艺在承德发扬光大了,我的有生之年才算不辱使命,对得起老祖宗的遗愿。 ”记者袁雪梅 汪瑞华
编辑 关亦民 赵萌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