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穷才叫真正穷”——记兴隆县南道村党支部书记张连师
2012-04-04   23时37分 浏览次数:

    沿省道北凌线向东,在兴隆县南道村半截沟口,向山上望去,一片乱石嶙峋。这里的石头大的有几吨重,小的也有几百公斤。然而就在这乱石滩间,一棵棵山楂树倔强而顽强地生长在石缝中。

    褐色的树皮,遒劲的枝蔓,与旁边黑褐色的巨石,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这是一种怎样的树,能在这如此贫瘠的乱石滩生长?能够在山梁上经受几十年风雨的洗礼?

    张连师指着身旁一棵山楂树说:“这棵树有50多年的树龄了,和我的年龄差不多。”

    望着张连师古铜色的脸,看着他满手的老茧,那一刻,我觉得,张连师,兴隆县南道村党支部书记,就是那顽强而倔强的山楂树。

    十几年来,张连师带领群众充分利用当地林果资源,苦苦追寻致富之路,凭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使村民由人均不足30棵果树发展到人均100棵,人均收入由600元跃升到1800元……


    “精神穷才叫真正穷,大家富才叫真正富!”


    52岁的张连师,一米八的大个,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站在南道村大坡西沟的山梁上,放眼四望,只见满山的块块梯田栽满了果树。张连师满脸兴奋地说,现在全村就靠林果实现脱贫致富。

    但回想起1997年刚刚担任村主任时的情景,张连师说:“那真是太苦了。”南道村全村412户、1519口人、17个自然村,分散居住在周围8条沟沟岔岔里,人均耕地仅0.8亩。当时全村人均只有30棵果树,人均收入仅600元,贫穷可想而知。

    “你富了,也要让大家都富起来”,当时的老支书李文举多次找到张连师,要求他出任村主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自从毕业后,张连师就买了卡车跑运输,每年最少都收入两、三万元。张连师说,那时自己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户。但看到乡亲的贫穷,张连师说:“自己富了不叫富,大家富了才叫真正富。”于是1997年他毅然担任起村主任职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没企业、没资源、耕地少,想要脱贫致富谈何容易。张连师日思夜想,寻找致富门路。1993年时,村里有一个小金矿,张连师想,能不能依靠矿业带动大家致富?

    于是张连师到县、市求教有关专家,亲自考察矿产资源。但遗憾的是,这个小金矿由于多年开采,已经没有资源了。

    怎么办?张连师又把目光放到传统农业上。该村上游有一个小一型转湖梁水库,依靠水资源发展小麦种植达400亩。效益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连年干旱,这条致富路,似乎也走不通。

    “找不到致富门路,真是愁眉不展”,张连师说,当了三四年村主任,村里没有什么变化,真是急死人了。那段时间,张连师走遍了全村的沟沟岔岔,大小山梁,苦苦寻找致富路子。

    “寻找致富路子,一再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张连师说:“人就要有一股精气神,穷并不可怕,精神穷才叫真正穷。”

    望着周边的山山岭岭,张连师说:“靠山就得吃山,这座座贫瘠的大山是全村唯一拥有的‘资源’,山上的林果就是我们的出路。”

    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县里也提出了“林果立县”战略,这更加坚定了张连师靠山吃山的想法,决定依靠大山,走林果脱贫致富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几经求索,张连师带领群众开始了挖山栽树的艰苦奋斗。


    “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干下去!”


    在贫瘠的石头山上挖坑栽树,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反对甚至对张连师进行辱骂。

    “这地方能长树吗?”当时张连师正领着群众在该村王家店南山挖坑栽树,村民也是他的外甥崔显文不但不干活,还这样对他说。

    群众不理解,这样的情况很多。张连师说,当时真的伤心流泪了。要知道,大伙是在帮他干活,因为荒山有他一份,栽下的树归他所有。

    但是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干下去!张连师说,我没有灰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张连师带领群众,穿着胶皮鞋,拿着尖镐,每天早出晚归,挖树坑,垒树盆,天天劳作10多个小时,奋战3个月,终于建成380亩山楂、板栗果园。

    张连师还采取大户带动的方法,鼓励、支持大伙栽树致富。积极支持村民刘云国,建成了100亩的杏园。

    种树大户陆凤枝现在有500多亩果园,拥有山楂、板栗等各种果树3000多棵,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今年刚刚花了17万元盖起了新房。他说:“如果没有张书记的支持,我的果园不可能发展这么大规模。”他指着上山的砂石路,这就是张书记帮忙修建的。

    “我就是这个脾气,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干下去”,站在半截沟的山坡上,望着满坡满坡的果树,张连师笑呵呵地说,我们村就得依靠栽树,才能实现致富。

    就这样,每年栽一点,目前全村有各类果树近20万棵。去年山楂每公斤最高卖到2.1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张连师说,3到5年内将果树发展到3000亩,人均达到200棵,那时南道村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北凌线穿村而过,自西向东5公里,向右手的山坡望去,满目都是石块垒成的块块坡地,栽满了果树。随山就势,蜿蜒起伏,仅此,足以震撼人心。

    现在群众依靠果树改善了生活,也认定了这条致富路。“二舅呀,当时真是对不起你”,现在崔显文有1000多棵树,年收入近万元,他这样对张连师说。


    “群众的需求,是我做事的最大动力!”


    “张书记,咱们村的山楂树苗啥时候到啊?”正在坡田里干活的李文举问。“快了,快了”。张连师说,栽树时令到了,可树苗还没着落。500亩的树苗需要12万多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舍了老脸也得把树苗先赊来栽上,时令不等人啊”。张连师说。

    十几年来,张连师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四处奔走、忙碌。“当这个官当穷了,现在自己有10多万元的贷款”。张连师说,但群众有需求,我就一定干下去。

    在大坡西沟17居民组,董春青和几个村民正在果园给山楂树剪枝。“你看这树枝都干死了,没有水不行呀”,老董一边干活一边对张连师说。

    是啊,栽下的果树都在大山坡上,单靠雨水不能解决问题。一遇大旱,就要减产。张连师说,这么些年,为了水,没少操心。他告诉老董,转湖梁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经批了,水的问题会有眉目。

    上世纪70年代,村子从上游的转湖梁水库,修建了一条5000米长的水渠,南道村生产、生活用水靠这条水渠引流。可是年久失修,目前已经破败不堪。张连师说,正与水利部门积极争取支持,准备全村百姓出义务工,把水渠修好。

    “为了全村百姓,张书记把身家性命都搭上了”,村主任王占国说。2009年为解决居民出行,张连师争取水利部门支持建一座大桥。当时在挖石方时,他被10多米高的一块落石砸中,口鼻流血,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王占国说,如果砸正一点,他就没命了。

    自2008年起,张连师跑省、进市、到县,争取支持,找钱修路,举债80多万元,共修砂石路基12.4公里,铺水泥路面8.6公里,目前还差3个居民组共3.8公里没铺上水泥路面。还为4、9、15居民组修建了4座便桥。

    “你当这个官,家里都吃不上饭了”,常年奔波顾不上家,妻子不理解提出要离婚。儿子张进佳也说,“干点啥一年不挣个十万八万的,何苦受这个累,又挨骂”。可张连师说,“只要群众还需要我,就得当好这个官”。

    “无论是村里的卫生所,还是小学校,无论是救助孤寡老人还是贫困户,甚至是调解邻里纠纷,婚丧嫁娶,张书记都时时把群众放在心上”,老党员刘瑞勤激动地说。

    十几年来,张连师为村里垫资高达8万余元,救助贫困户达1万余元。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张连师说:“群众的需求,是我做事的最大动力。”

    “现在水利还需配套,公路需要硬化,还有很多困难,还不够富裕”,张连师说,但相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我们这个坚强的班子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日子一定会富裕起来。

    如此乐观,如此坚毅,是什么支撑他走过这布满艰辛的十几个春秋?望着漫山的山楂树,或许,是山楂树顽强生长的特质,已经深深根植于他的血液里!        记者 于东文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