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城乡共融交响曲——平泉县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综述
2012-04-23   23时46分 浏览次数:

    初春之际,在平泉县郭杖子乡金杖子村,忙碌的村民脸上洋溢着醉人笑容,经营食用菌产业的菇农们在食用菌园区整理着正在发菌的菌袋,工厂身着工作服的工人在流水线上仔细地操作着每个环节,拥有商店、饭店的个体户都在井井有条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意……“绿树成荫河水清,有车有楼有文化,美丽新居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一首民谣道出了金杖子村百姓的心声,也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城乡统筹发展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

    金杖子村是平泉县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

    2009年被列为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以来,平泉县坚持以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为核心目标,坚持以布局规划为先导,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破解体制机制制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4.3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77元。先后荣膺国家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多项殊荣,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山区县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全域建设构筑统筹发展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科学统筹城乡布局。在平泉县城市理念养成基地的展厅里,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产业园区的规划一目了然。据了解,为搞好试点工作,平泉从规划编制入手,先后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本着有利于城镇集聚辐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公共服务的原则,对全县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进行了统一规划,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黄土梁子、杨树岭、党坝、七沟4个中心镇为纽带,80个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在产业发展上,着力构建起了以平泉工业聚集区为主体、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和8个专业市场为支撑、农村产业化基地为基础的有平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盘棋”的城乡规划,不仅瞄准了城乡统筹这个落脚点,更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按照规划,平泉县围绕中心城区核心带动、重点镇纽带连结、中心村基础支撑,打造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乡建设体系。强力打造中心城市,3年来,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20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净增2.6平方公里、达到15.5平方公里,累计有4.5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居住,城市化率35.5%,“一城三区、一轴三带”功能布局初步形成,跻身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被评为全省“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按照“高标准、有特色、上档次”的要求,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打造黄土梁子等4个中心镇,完成农村道路改造182公里,学校、医院、乡镇政府等重点公共建筑9600平方米,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加快集聚,全县城镇化率达45%;把新民居作为推进中心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采取异地迁建、撤村合并、局部拓展、改造建设四种建设模式,3年累计建设省市级新民居示范工程30个,共7595套、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近万户、3万余农村人口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建成18个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居民达到3.1万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完善农村学校、卫生院(所、室)、五保家园等服务设施,数字电视、移动通讯、宽带网络“三网”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78%以上,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据悉,在未来的发展上,平泉将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领、产业支撑、分类指导”的思路,力争用10-15年时间,将全县当前291个行政村规划建设成80个中心村,村均人口达到4000人以上。

    产业互促夯实统筹发展硬基础

    产业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硬基础。平泉县通盘把握县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打造县、乡(镇)、村(社区)产业“三级梯度”,实现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产业聚集化。

    围绕中心城区建园区集群带动,在主城区依托平泉省级工业聚集区,集中摆布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商贸服务等二、三产类项目,2011年工业聚集区入驻企业达到83家,吸纳就业1.3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卧龙新区依托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大宗建材、农副产品、汽贸汽配等的物流集散,建成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入驻商家200多户,不断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新城聚集。

    围绕重点乡镇建组团彰显特色,按照“一镇(乡)一品”原则,大力推进特色产业组团发展。目前,卧龙镇矿冶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镇财政收入占县全部收入比重达34.6%;七沟镇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6家,已形成面向京津的绿色食品加工组团;榆树林子镇设施菜年产量达到20万吨,成为三省交界区域农副产品集散地;北五十家子镇亚欧果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亿元,成为“买三北、卖全国、销世界”的全国最大杏仁交易市场。

    围绕中心村建基地夯实基础,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基地农业、订单农业。2011年,全县农业园区发展到1700多个、总面积11.3万多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8%。尤其是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达到2.64亿盘、产量26万吨,跻身全国前“三甲”行列,带动全县5万多户农民从事该产业生产,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855元,占比50.3%。同时,坚持把产业发展与中心村建设同规划、同实施,因村制宜,成功打造出“设施农业型”、“生态旅游型”、“城郊建设型”、“工矿产业型”、“商贸流通型”等产业新村。2011年11月,全国“一村一品”工作西安座谈会上,平泉代表河北省做了典型经验交流。

    完善体制打开统筹发展突破口

    着力破除陈旧体制的条条框框,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浚通统筹城乡发展的“活力源泉”。

    该县建立项目资金整合管理机制,依托县级统筹整合资金平台,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和农户设施农业建设小额贷款服务中心,提高了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3年来,全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300多万元,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平泉县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村住房所有权、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3年累计流转土地10万亩,有力推动了土地向规模集中。特别是林改工作,采取以均山到户为主,均股、均利为辅的多种机制落实权属,将产权明晰到户,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实施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改革、扩权强镇改革,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镇经济发展活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作上,平泉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力。《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中心村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强化了政策保障。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农民群众自愿向中心村集中。截至目前,农民群众累计投入中心村建设资金约7.53亿元、人工4.8万个,营造了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 刘建军 王亚力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来源:承德政府网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