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对全国模范法院——隆化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采访令记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座谈交流、实地探访、随行执行现场,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干警们平静的叙述,听者惊心动魄,干警们带笑的话语,却产生了“催泪”的效果。为了不打“法律白条”,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隆化法院已基本破解“执行难”,执行干警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执行能力,坚守着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
阳光执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月的隆化,阳光明媚。苔山脚下的伊逊河水碧波荡漾,沿河岸而建的伊兴湖公园草木刚刚吐绿,锻炼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位正在散步的“老隆化”骄傲地对记者说:“看这环境多美,县里在伊逊河上建了几道橡胶坝,造福隆化,惠泽子孙后代呀!”
5年前的这里,却还是另外一番光景,河道内垃圾污水泛滥,附近村民随意在河道内耕种。当时,隆化县以董存瑞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已经蓬勃兴起,如何让伊逊河焕发异彩,使“苔山倒影 伊水波澜”成为现实迫在眉睫。
2007年初,隆化县第十四届人大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县政府在伊逊河修建第二道橡胶坝的决定。此项目是该县2007年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自2007年初开始筹建,计划年底竣工。
然而,工程开工不久就遭遇“梗阻”,部分自行在河道内种植的村民对施工无理阻挠。河道滩涂本为国家所有,但政府考虑到村民利益,在施工前已给予补偿。可部分村民仍屡次干扰施工,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利县惠民的“民心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市民拭目以待。
2007年7月,隆化县第二道橡胶坝承建部门以停止对国有土地使用权侵害,排除妨碍为由,向隆化法院提起诉讼。案件立即受理。
隆化法院高度重视此案,院党组立即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研究部署案件的审理工作。与此同时,派出人员深入案发现场,驻村入户进行法律宣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多数阻挠者转变了态度,选择了理解和支持。但仍有村民继续“抵抗”。
7月6日,以隆化法院为主,县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紧密配合,依法实施排除障碍、先予执行。二十几名手持铁锨、镐头的抗法者冲撞警戒线,谩骂攻击执行人员。在几次警告拒不退出的情况下,被强制带离现场,实施司法拘留。在法律权威的震慑下,一些不明真相跟风闹事者也相继离开现场。施工单位立即进场恢复施工,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谈及此次先予执行,副院长郝树山感触颇深,“第二道橡胶坝成功排除障碍先予执行,为以后三道、四道、五道橡胶坝的顺利施工打下了基础。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就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自觉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法院职责。”
“不能让好人吃亏,更不能让坏人占便宜”是隆化法院的司法信条。执行干警们经常与诚信丧失、道德败坏的“老赖”遭遇,对“老赖”们必须依法“亮剑”。
“老节”是一个交通肇事案件的受害人,他本不姓节,因为他的案件从审理到执行总是节外生枝,所以大家都叫他老节。那次交通事故,老节左腿下部被截肢,经济损失11万元。2008年老节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终于有了判决结果,但由于肇事者入狱服刑,又不自动履行赔偿义务,老节只好申请执行。执行干警经过调查发现,没有登记在肇事者名下的任何财产,连带责任人只有3间草房且人已不知去向。
眼见着“官司赢了,钱见不着”,老节几乎崩溃。这场车祸已让曾经的小康之家变得一贫如洗,两个责任人又无力赔偿,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使这个50出头的汉子已是满头白发。
执行干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做老节及家人的安抚工作,一边向院长汇报。院长当即召开审判委员会,对案情进行分析研究后,审判委员会提出:一是由法院在办案经费中挤出2000元先行解决老节的生活困境;二是下大力扩大地域范围继续查找责任人的财产;三是根据肇事者与其父母一居生活、共同经营超市的事实,依照法律规定追加其父母为被执行人。
案件进入胶着状态,执行干警又找来审判卷宗仔细查找线索。一则记录帮了大忙:公安机关是在承德市双桥区将逃逸的肇事者抓获的。顺藤摸瓜,法院终于在承德市双桥区查到了其父名下的房产并办理了查封手续。
依法评估、拍卖,当执行干警将11.78万元赔偿款送到老节家中时,老节两眼含泪,接钱的双手不住地颤抖,半天才哽咽着说出三个字“谢谢了”。
肇事逃逸、不自动履行义务、拒绝申报财产……几经周折的案件中,“老赖”没有占到便宜,司法正义得到伸张。
依法治“赖”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11年隆化县委作出决定,将落实法院的司法建议情况纳入部门、单位综合治理考核,为法院执行工作开了“绿灯”。某银行对法院要求其协助依法查询被执行人账户基本情况时提出“需要主管领导批示才可查询”,法院立即向该行提出司法建议,第二天该行就设立了法院查询窗口。在执行疑难复杂案件时,该院均邀请被执行人所在地的人大代表参与“见证执行”,不但对执行人员文明、规范执行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大代表还协助做当事人的执行和解工作,使案件得以顺利执行。
记者了解到,该院执行案件执结时限大幅缩短,执行效率大幅提高。原因是他们将法定6个月执行期限缩短为3个月的院定执行期限,只要是在3个月内没有执结的,都要写出书面汇报材料。院长不定期对此类案件逐案调度,执行局全体干警参加,共同听汇报、帮助分析案情,出谋划策。执行工作在隆化法院是“一把手”工程,院长亲自抓、亲自管。每遇大的执行案件,院党组精心谋划,集体上阵,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上下同心,务求全胜。5年来,隆化法院实现了无超执行期限案件,执行结案率高达99%。这些成绩也得益于该院执行网络平台与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该院的执行案件在立案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执行案号、执行法官、执行当事人、执行标的额等案件基本情况的全面录入,对执行案件所涉每一个步骤、程序、措施都随时录入,当事人可随时在互联网上查到案件进展情况。该院执行案件网络录入率、准确率都是100%,全市评比连续三年第一。
和谐执行,那一抹亮色温暖你我
驱车在隆化县境内大北山、大南山一带行驶,山上矗立着一座座高高的铁塔,铁塔间那一根根网线将这里与国家电网紧密相连,串串电流通向四面八方。就在这铁塔背后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0年9月10日凌晨4时50分,浓雾弥漫。隆化法院副院长郝树山率二十几名执行干警跋涉在隆化县中关镇三家村大北山的崎岖山路上。
浓雾中,两位老人手持铁锹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大家意识到,执行现场已在眼前。
这种对峙早在3个月前就已发生,起因于国家电网“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关110KV变电站配套工程项目,需在大北山架设电网的铁塔。当地3户村民以影响其生产生活且“赔偿数额太低”强行阻止施工。
如果上冻之前还不能施工,损失不可估量。
“官司”到了隆化法院,法官们几次三番地调解,两户村民表示不再阻碍施工。只剩一户年近七旬的夫妇以在建铁塔正对祖坟为由坚决反对施工。为维护国家利益,法院决定依法排除妨碍先予执行。这就出现了上面的对峙。
“你们拷上我们吧”。两位老人伸出胳膊。执行人员没有与老人针锋相对,而是把老人请进屋耐心讲解政策,在认真听取老人的意见后,郝树山带着老人实地查看地形,丈量铁塔与其祖坟的角度……两个小时过去了,老人的态度有所转变,说话声音放低了许多。这时,执行员不失时机地递上热乎乎的方便食品,两位老人的眼眶湿润了,哽咽着说:“施工吧,这山上就我一家,不嫌弃就住我家,缺啥少啥就用我们的。”
浓雾散尽,明媚的阳光洒满山间。
执行案件不仅要考虑法律效果,还要考虑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处理不好极易导致矛盾激化。多年来,隆化法院执行局坚持每案必做执行和解工作,法中融情,维护社会稳定,共享法律阳光。
2010年4月的一天,隆化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静乃动一行4人奔赴河北省藁城市。他们个个面色凝重,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一起涉及隆化某企业263名工人86万元“血汗钱”的劳动争议执行案,让他们寝食难安。
经调查后发现,被执行人是河北藁城市某造纸企业,这家企业也很不景气。4条生产线只有一条在运转,现有400余名工人轮流上岗,勉强维持生存。
面对现实,执行人员对企业的房屋和生产设备采取了“活封”的办法,让企业继续生产,积蓄力量给付工人工资。随后又组织申请执行人代表到该企业现场查看,经过双方会面、三方协商,终于达成分三期还款的执行和解协议。7月18日,最后一期标的款43万元打入法院账户,欠款全部兑现。263名工人自发地组织起来,选出代表将写有“清正廉洁,公正执法”八个大字的锦旗送到了法院。
3个多月,五下藁城,涉及263人,标的款86万元的棘手案件,在该院执行人员智慧运作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每一个和解执行、案结事了人和的案例,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像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当事人的心扉。
一起赡养案件的被执行人卖玉米挣了一万多元,就是不主动给付父母赡养费,执行干警得知消息后,迅速上门,“没钱”的说法不攻自破。执行员继续“攻心”,被执行人羞愧难当,不仅给付了老人两年的赡养费,而且主动写下保证书尽赡养义务;王某因8000元债务与小姑子十多年不说话,执行干警多次做执行和解工作,终于促使双方各让一步,理清了债务,姑嫂关系缓解;步古沟镇的一对夫妻,离婚后丈夫拒付孩子抚养费,女方申请执行后,执行干警在执行中发现,这对夫妻都没有再成家而且还有和好可能,就耐心做双方的工作,现在一家三口又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该院建立的“执行案件特困群众救助基金”,对双方均为特困群体的执行申请人犹如雪中送炭。 5年来共为特困申请执行人发放救助金74万元。执行干警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困难申请人买饭、买车票、买煤……2004年至今,他们每年都坚持集资捐助一名贫困学生或贫困户。对于委托执行案件他们积极作为,5年来共执结委托案件112起。
5年来,隆化法院执行和解率高达81%、已结案件执行标的到位率高达98%,司法拘留人数逐年降低——2011年仅拘留24人次,执行案件零上访。
执行队伍,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行
执行干警的工作是全天候的,“白加黑”与“5加2”几成常态。只要申请人提供一个信息,他们不说二话立即出发。副庭长曹守信永远忘不了2010年中秋节前的那一夜,晚上10点多钟,他接到电话,一个涉案标的近千万的案件需要立即到石家庄办理财产保全措施。准备好材料已是半夜12点,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汽车在雨雾中艰难前行,非常危险。“如果是自己家的事这种天气肯定都不走了,但是工作上的事绝不能耽搁”。曹守信对记者说。一夜无眠,一夜艰辛,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办完了相关手续。与他同组办案的安玉东告诉记者,“曹守信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岛素,那天由于走的匆忙,没有带药,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执行”。
“案多人少”是执行局多年的现实,14名干警,5人接近退休,除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外,都是党员。他们继承和发扬存瑞精神,踏着英雄的足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一线执行干警2007年人均执结28件,2011年达到人均132件。第一季度李贺军已执结74件。在执行局里,每个人都“顶着一脑门子官司”,执行干警们经常在睡梦中还在执行。
静乃动曾因公负伤,落下八级伤残,仍坚持在一线工作。张洪亮老家在河北三河,家有80多岁父母,曾几次办案路过家门而不入。去年腊月,李贺军右手3处骨折,当时他正执行一矿山企业拖欠34位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伤残补助达150万元的17起案子。民生大案不能等,他没听医嘱,坚持工作,直到将标的款发到农民工手中。由于耽误了治疗,做了第二次手术,现在手指功能还没完全恢复。王晓华差半年就退休了,每天仍风风火火地在一线执行,第一季度执结案件36件。在执行局李洪威、高瑞杰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他们都是因公牺牲在执行岗位上的英雄。
为了执结案件,他们讲究执行艺术,擅用执行技巧,穷尽执行方法。患有心脏病的执行员吕国才挥着鞭子赶着被执行人的十几头牛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镇上,被执行人“乖乖”还了钱。执行干警们千辛万苦在北京石门市场找到逃避执行的李某,发现他还有一大车菜没卖完,执行干警当起了临时售货员,卖完了菜才对李某实施拘留措施。一起合同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执行干警就在与该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布下“眼线”,得知其有价值30余万元的货物运出,执行干警在沿途收费站蹲守一昼夜,成功将货物扣押,案件顺利执结。
在隆化法院执行局,团队精神在每一次执行中都彰显无余,一遇反常情况,没有人退缩。2010年1月的一天,曹守信带队到某村执行一起行政处罚案,被执行人朝着前面的干警冲了过来,曹守信和李满眼疾手快,一推、一拉,制服了施暴者,李满却摔到沟里多处受伤。执行干警每个人都挂过彩,年轻干警姚璇被暴力抗法的歹徒用酒瓶击中,右眼角至今还留着一块伤疤,爱美的姑娘只好用刘海儿遮挡。
风雨执行路,铁血映丹心。
隆化法院执行局连续3年荣立集体三等功,“小标的额执行会战”专项活动和“全省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两项工作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先进集体,先后有16人次受到市、县级党委和法院的表彰……
踏着英雄的足迹,他们不是正在执行,就是在执行的路上,累并快乐着,痛并幸福着。 记者 华宏 通讯员 于春江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来源:承德政府网)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