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全力防御气象灾害
2012-03-23   00时09分 浏览次数:

     丁万明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天气、气候和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这一主题突出了天气、气候和水服务我们及后代的持续发展增添动力的重要作用。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选择。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给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6%,而气象灾害引发的生命、环境、社会、人文、经济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防御气象灾害的行动迫在眉睫。

    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市地处燕山山区,自然条件复杂,特殊的地形地貌易导致低温冻害、风雹、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近几年,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少则十几亿元,多则三十几亿元。2009年夏旱,受灾人口达265万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1.6亿元。2011年6月23日丰宁满族自治县发生暴雨、冰雹,受灾人口达3998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88.7万元。因此要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紧迫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责任意识,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出发,从解决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增强全市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

    多措并举,进一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天气、气候变化监测,做好年、季、月和春播、防火、防汛等关键期的气候趋势预测,开展面向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高敏感行业的决策服务和专业专项服务,强化气候变化对敏感行业、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区划、风险预估业务。推动城市规划、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大型桥梁或高耸建筑等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监测和利用。

    完善机制,努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应对能力。加强对预警工作领导,形成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的预警机制,及时上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加强对农村、学校、易燃易爆等场所的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一旦发生灾害天气,要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协作联动,迅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灾情信息收集、灾害调查评估等工作。进一步宣传防灾、抗灾、避灾知识,把防灾避灾知识普及到每一户、每一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良好氛围。

    联动协作,形成防御气象灾害的强大合力。强化落实行政主管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特别是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春播、抗旱工作作为防灾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服从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统一调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防范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投入机制。严明工作纪律,对重视不够、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要严肃依法依纪问责。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