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进京“过年” 菜农喜上眉梢
2012-02-03   00时20分 浏览次数:

    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八,虽说仍是天寒地冻,但是在平泉榆树林子蔬菜批发市场内,却是车水马龙,一派热闹景象。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被抬进收购处,一辆辆集装箱大卡车缓缓驶出批发市场的大门。经销商告诉记者:“从一进腊月开始,菜价一路飙升,现在的黄瓜达到每公斤6元,青椒每公斤4元,而且还供不应求。这不,今天又有4000多公斤有机蔬菜运往了北京和天津。”

    “菜经纪”“土专家”本领征服菜商

    在一个蔬菜大棚里,一种景象呈现在记者眼前:黄瓜青翠欲滴,茄子鲜嫩可人,青椒绿意盎然,大棚的后墙壁上,爬满了豆角秧,上面紫色的小花开得正艳。大棚中的雇工们,正带着丰收的喜悦,把一筐筐的蔬菜抬上等候在棚外面的车上。

    随行人介绍说,这是“菜经纪”刘立峰侍弄的蔬菜大棚。据了解,刘立峰是平泉郑杖子村人,从2000年开始种植蔬菜,是该县种植蔬菜第一人。从2003年开始,面对日益发展起来的设施蔬菜产业和农民所面临的卖菜难的情况,他在种植蔬菜之余,自己摸索着做起了“菜经纪”,成立了平泉县“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产品为主。几经周折后,他的合作社路子越走越宽,如今该合作社不仅帮当地菜农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带动村民们蹚出了致富路,激发了农民种植设施菜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镇域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在他的市场已开辟到辽宁、内蒙古、山东、北京等省市,他也成了闻名远近的经纪人。他种植出的蔬菜质量、口感,让北京、天津的菜商都很满意。

    绿色无公害蔬菜味道吸引京津市民

    在几个蔬菜大棚内,记者看到几乎相同的景象:黄瓜飘香、青椒满枝、番茄吐艳……喜悦的菜农正在忙着采摘、处理、包装。一位菜农告诉记者说:“这大棚里的蔬菜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使用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而是采用秸秆反应堆、沼液、食用菌废弃料做肥料,是完全按照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标准生产的有机蔬菜,市民吃后口感特别好,所以,这些蔬菜春节期间销售特别旺。”

    为保证蔬菜品质,平泉县以蔬菜种植大户为龙头,在蔬菜标准化生产上大做文章,做到“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健康品牌名副其实,品质有了保障,市场自然打开,菜农不再为卖菜发愁。现在,该镇已经认证的有黄瓜、西红柿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生产基地,产地认证面积4000多亩,年产量1万多吨,吸引来了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等地的菜商,所产蔬菜远销到全国各省市。

    “科技种菜”保证了对京津菜市的供应

    近几年来,平泉县一直把依靠地方特色,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做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好,贯彻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根据农民群众和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通过培训,群众的科技种养技术和致富本领得到有效提高,涌现出一批靠技术致富的新型农民。他们既能卷起裤腿下田种地、进棚种菜、培养食用菌,又能坐在家中搞流通、做生意、当经纪人,成为地道的“田秀才”和“土专家”,有些技术过硬的,如房申村的女技术员姜研研、郑杖子的刘立峰等人还被内蒙古宁城、滦平等地的菜农请去当技术指导员,月薪六七千元,在技术指导、拉动销售等方面为农民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举措的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的涌现、大量蔬菜大棚的建起和多品种蔬菜的种植,使得平泉“蔬菜进京过年,菜农喜上眉梢”成为必然!  记者 马国臣 通讯员 苗艳春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