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青龙,通讯员孙强、王晓峰)随着我市机动车辆拥有量迅速上升,老城区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无法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导致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乱停乱放、堵塞城市道路和消防通道,不仅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而且严重影响全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日前,市城乡规划局联合双桥区政府、市交警支队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了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出谋划策。
整合旧小区公共空间,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建地下或立体停车库。一是对一些自行车棚、绿地、空地等公共空间占地面积较大的住宅小区,进行统筹规划,在保障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在小区内开发地下、半地下停车场,向地下拓展停车空间。二是对地上绿地等空地资源占地面积较小,不易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小区,通过统筹规划地上空间的方式安排停车、绿化和居民活动场地,建设生态停车场。
利用企事业单位内空地增建停车位。一是鼓励党政机关、医院、商场等企事业单位,具备条件的,在单位自有用地上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停车场或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建成后,在满足单位自身停车需求的前提下,有偿向社会开放。二是在学校操场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地下停车场。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自行建设、管理,也可由政府部门通过划拨的方式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进行停车场建设和运营管理。
充分利用绿地广场、道路绿化带等公共空间建设停车场。一是对于成片的公共绿地、广场等空间资源较大的公共空间,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划拨的方式取得场地地下空间使用权,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停车场建成后,地上恢复原有功能,并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保证停车场与地上公共空间互不干扰。地下停车场建成后,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作为社会停车场使用,有偿向社会开放,收取的停车费用于弥补停车场建设费用和日常管理费用。二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道路两侧具备条件的绿化带实施改造,在绿化带栽种高大乔木,在保证乔木呼气的条件下,采取适当的硬化形式安排树间停车位,车间有树,树下有车,形成城市道路两侧生态停车带。三是对于个别空间狭小又需要高密度集中停放车辆的城市边角公共空地,可在保障消防安全、交通组织、卫生视距、城市景观等要求的前提下,由政府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建造占地面积小、停车量大的小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作为社会停车场使用。
小区与周边单位“错时停车”,实现停车资源良性“互动”。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车辆停放主要集中在白天,晚上有大量的停车泊位闲置,而住宅小区白天的车位相对空闲的情况,可以采取“错时停车”的办法,让“死”车位“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车位,实现资源共享。
实施区域差别化、时段差别化停车收费策略。一是在老城区以避暑山庄为中心,采用由内向外停车收费递减的方式,促使车辆停放由内向外流动,缓解老城核心区域停车压力。二是在老城区实施时段差别化停车收费,制定随停放时间递增的停车收费标准,停放时间越长,单位时间停车费用越高,提高停车场使用周转率。同时在核心地段停车场,旅游高峰期、节假日采取较平时更高的收费标准,促使车辆在旅游高峰期、节假日采用其他方式进入核心地段。
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开通旅游公交线路按照《承德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我市共规划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分别为大窝铺旅游集散中心、现汽车北站旅游集散中心、现汽车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和高铁站旅游集散中心。规划设置四条市内公交旅游线路,1号线将避暑山庄周围的各大景点利用汽车北站旅游集散中心串联起来;2号线为连接避暑山庄、普宁寺两大景点和高铁站旅游集散中心的单向线;3号线将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和山庄串联;4号线将汽车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大窝铺旅游集散中心和避暑山庄周围的各大景点串联起来。
适时出台解决停车难问题的相关政策。一是老城区居住小区停车场、老城区社会停车场等停车场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收费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各项事业性收费给予免收的优惠政策,鼓励居住小区停车场和社会停车场建设。二是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进一步理顺并减少停车场类项目建设的行政审批环节,通过联合审批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共停车场建设顺利推进。三是为抑制私家车盲目、无序增长,提高机动车购买门槛,新车上牌实行“凭证上牌”政策,即车辆申请牌照和车辆检验时,需提供停车泊位证明,保证新增车辆一车一位。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