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民生之水 筑京津屏障 富满乡百姓
本网讯(通讯员 梁永生 叶国春)地处燕山北麓与内蒙古高原南缘交汇地带,和北京山水相连的丰宁满族自治县面对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基础薄弱交织的恶劣条件,借助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浩浩春风,顺势而为,打响了一场兴水开源、“活”水富民、治水强县的攻坚战。
兴水开源:把农村饮水安全放在民生第一位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没有水,生存问题都面临考验,何谈发展?
近十年的连续干旱,给居住在丰宁深山区的农民饮水造成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丰宁五道营乡九道沟村,每遇旱年,各家各户打的手压井、石砌井、水泥圈井都干了,先期修建的引泉式饮水工程也派不上用场。村民只能到四、五里远的地方拉水吃。为了节省用水,通常都是“洗脸不敢用香皂,先洗脸、后喂猪”。
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问题,负责这一辖区的大阁水务站工程技术人员绞尽脑汁,想出了打“梅花井”的办法——在地下180米深的含水层布设三层竖井,自上而下逐层增加井管数量,使地下储水体积扩大,出水量多倍增加。
这眼井投入使用后,不仅满足了全村500多口人的生活用水,还承担起附近缘天然奶业千头奶牛基地用水。村民们欢喜地称它为“惠民井”。
今年,九道沟村依托水源建起了千亩梨园,还兴办了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成立了养猪合作社、林果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全村经济从此跨上一个新台阶。
在丰宁,像这样的“惠民井”还有很多。
自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以来,丰宁水务局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全县每一个村落调查缺水情况,积极向省水利厅汇报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编报饮水安全规划,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
全县农村16.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列入国家“十二五”解决规划。2年内,国家、省支持丰宁农村人口饮水资金达到2656万元,县内群众自筹713万元,投入资金是“十一五”总和的153%;解决了132处、8.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是“十一五”解决人口总和的81%。
丰宁水务局会议室的墙上,“倾心引水利千秋,真情助民功当代”、“民生水利惠民生,饮水不忘谢党恩”……面面锦旗表达着农村群众吃上放心水后的感激之情。
“活”水富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搭起致富桥
没有源头活水,难谈富民兴县。
为了摆脱干旱影响,促进农民稳定脱贫,丰宁县委、县政府在农业发展方向上制定了奶业、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依据坝上大片高原和潮河、牤牛河沿线水资源丰富的基础条件,营造“一片两线”蔬菜种植格局,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
就是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成方连片的蔬菜依托节水工程的保驾,陆续进入到收获的季节。
在潮河源头的黄旗镇西村一块绿油油的蔬菜地里,笔者见到了48岁的种菜专业户王冠民,他正在悉心照料即将收获的萝卜。
王冠民经营种菜7年,家庭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供两个孩子念书外,家里新盖了5间砖瓦房,购买了一辆汽车、两台摩托。如今大女儿已经从河北医大毕业,在北京私企工作,全家5口人生活幸福美满。据了解,黄旗镇西村像王冠民这样的蔬菜种植户有8户,是全县蔬菜种植的一个缩影。
把坝上生态农业开发、京津风沙源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改造等建设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放到“一片两线”地区,全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丰宁的一个重点工程。
2年内,共打井配套115眼,铺设地下输水管道38万延长米,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5.1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年为农民增收2亿多元,成为农民脱贫的一条可靠路径。
今年丰宁遇到了严重的伏旱连秋旱,大田庄稼收成仅剩不到三成。为了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主管农业副县长还带领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到张家口市尚义县,考察学习膜下滴灌先进节水技术,并运用到实践当中。
治水强县:改善生态环境保民生安全
水兴则邦盛、邦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
丰宁是北部风沙南侵的必经之处。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主体的生态建设,涵养潮滦两河水源,不仅是为京津做贡献,更是人民生存发展的民生大计。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于丰宁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浩瀚工程。由于自然和人为诸多因素,这里的生态环境一度恶化,2002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丰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47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4.6%。十年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规划、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项目,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共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53条,完成高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656平方公里,创出了“山上抓绿化、坡地梯田化、沟道拦淤坝、川地节水化、河流生态化、水源优质化”特色治理模式,“环山水平沟水土保持蓄排工程体系”治理经验被水利部批准在华北山区推广。
2年来,丰宁又打出系列组合拳,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一是深化以家庭承包经营“四荒”为主的新机制,采取先治后卖、反租倒包、专业户经营等形式,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二是调整牧业结构,全县羊饲养量由70多万只压缩到不足7万只,奶牛存栏由1.8万头增长到5.6万头,仅此一项就保护山场500多万亩。三是实行禁牧限伐政策,强力推行全县、全年、全天候禁牧,为生态自我修复提供保障,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1%迅速提高到46.23%。四是实施农村护村护地堤防整村整乡推进工程,争取国家中小河流治理等扶持项目,构筑河流堤防123公里,使民生安全系数明显提升。
在省长扶贫联系点南关乡云雾山村,一条660米长的高标准护村堤防,把昔日的乱河滩变成了崭新的幸福乡村。谈到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杜继鹏兴奋地说,全村有9个居民组283户1054口人,过去散住在5条小山沟10个自然村,不但交通不便、缺水少电,一到汛期还容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被人形容五大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说媳妇难。幸福乡村新民居工程实施2年多来,已有150户居民从闭塞的小山沟喜迁到宽敞明亮的新村居住。村里还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了“丰云顺种植业合作社”,在种植2005亩山地中药材的基础上,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无公害食品,目前已建成山坡地大棚50个,占地75亩,准备种植太空特色菜。杜继鹏还高兴地告诉笔者,幸福新村建成后,名叫曲斌的56岁光棍老汉终于娶上了媳妇,8月份又有3个外地姑娘嫁进了云雾山村。
云雾山村的发展之路并非孤例,如今,丰宁满族自治县正在按照“科学治水、改革活水、发展兴水、建设强水”的发展思路,通过治水达到兴水、惠民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昂首阔步走向富裕之路。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