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盒”带来“大变化”
2012-12-27   07时03分 浏览次数:

    ——对承德县以岔沟乡干部下村自带饭盒为突破口促进作风转变的调查

    近年来,承德县以“管住嘴”为起点转作风,在全县23个乡镇推广岔沟乡干部下村自带饭盒的好做法,进而延伸拓展到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功能上,不仅推动了全县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而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冲击效应”。近日,《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分别在一版显著位置以《“小饭盒”改变了啥》、《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作风转变》等为题介绍了承德县岔沟乡干部下村自己带饭盒的做法及其引发的读者热议。

    探索与实践:建章立制,取消行政招待,树立干部新形象

    乡镇干部,下乡常事,吃饭难事。长期以来,干部下乡习惯“吃招待”,群众吃怕了,距离拉大了。自2004年开始,岔沟乡在全乡实行干部下村自带饭盒,村组取消行政招待费,至今已坚持8年,直接为村级节约开支100余万元。

    缘由起因。2003年,岔沟乡财政收入25万元,而全乡14个行政村招待费支出就达10多万元。白庙子村很穷,为招待下村干部给小卖部打的烟酒“白条”就达6000多元,还欠了300多公斤豆腐钱,没办法只好用村委会四间房抵债。一些村干部反映,有的干部下村,工作完成后本不该在村吃饭也要吃一顿,群众对此很不满,嘲讽说“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为根治这一顽疾,乡党委、政府痛下决心,提出转变干部作风,先从管住干部的“嘴”开始。

    饭盒“出炉”。2004年,岔沟乡制定出台了《关于干部下乡就餐问题的具体规定》。明确规定,一是村组不得以任何形式出账核销乡干部下乡招待费;乡干部到距乡较近的村一律回乡就餐,距乡较远或时间不允许回乡时,一律从食堂领饭下乡;村为发展企业以及公益事业,确需招待客商时,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同意,来不及商量的,事后要做出必要的说明,单据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签字后方可报销。二是下村干部提前通知伙房,为其准备好下村所带的饭菜,饭菜只收成本价。三是对违反规定的,第一次下乡私自用餐的人员,由乡领导找本人谈话,第二次进行通报批评,第三次给予党政纪处分。同时责令其退回用餐费用。四是乡纪委和乡农经站每年对各村招待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有行政招待费进行核销,对相关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为把此项制度认真抓好并长期坚持下去,乡政府投入资金,为全乡每名干部都配备了一个既能装饭又能装菜的保温饭盒,由此“小饭盒”应运而生。去年,乡里条件好转后,专门买了辆长安面包车,远村办公,统一送去,完事接走,能回乡吃饭尽量回乡。

    形象重塑。小饭盒管住了干部的嘴。8年来,岔沟乡除个别村因招商引资,有少数非行政招待费外,多数村招待费为零,彻底改变干部下村“吃招待”的陋习,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一是拉近了干群距离。过去乡干部下村开展工作,一个干部下村,几个村干部陪餐。通过下村带饭盒,使群众看到了乡干部不吃招待不喝酒,不仅节省了村务开支,还增强了村民对干部的信任和支持。二是改善了干部作风。过去是“乡干部下乡,上午半天工,中午喝顿酒,下午早点走”。现在是“上午抓紧干,中午乡吃饭,下午照常干”,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全体乡干部作风转变。三是促进了发展。由于乡干部下乡自带饭盒,节约的村开支用于发展村集体事业,14个村相继改造了村部,加大了村“两室”建设力度,并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到今年底,岔沟乡财政收入完成2.25亿元。

    深化与拓展:简政放权,构建新型纽带,强化服务更便民

    “饭盒”虽小,但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不但改变了岔沟,更主要的是催生了承德县探索实践服务群众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简政放权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新型纽带深化乡镇政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持续用力,不断提升乡镇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能力。

    下放行政管理职权。按照“责权统一、服务下移、高效便民、依法推进”的原则,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执法、优化流程等方式,将22项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由县直单位下放到乡镇,赋予乡镇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手段,增强了乡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调控能力。

    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整合乡镇服务窗口和服务职能,按照“四有”、“四统一”要求,建立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并将劳动社保、村镇建设、优抚救助、财政补贴、计生服务、综治维稳等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推行标准化服务,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制发干群“连心卡”。按照全县统一确定的样式,各乡镇制作印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包村干部、驻村联络员(党建指导员)、全体村干部和便民服务中心的联系电话的“连心卡”。“连心卡”发放到每户和每个企业,对于没有联系能力和不具备联系条件的特殊户,委托组长或邻居代理“连心卡”服务。同时建立健全“连心卡”电话接听和处理制度,力争通过“连心卡”的全面发放和有效使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贴心服务。

    建立村情民情信息库。把村情民情信息作为强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建立详细的村情、户情档案,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真实可靠;建立健全民情信息动态维护更新机制,确保信息收集全面、存储安全、传输通畅、更新及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实行动态分级管理,实现民情信息“一键通”。同时注重信息成果的运用,通过信息库重点掌握家庭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各类争议、矛盾纠纷及利益诉求群体,“两劳”释放人员、社区矫治人员群体等特殊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帮扶和救助措施。

    开展民情“月月谈”。各乡镇以村为单位,采取座谈会、进村入户访问、重点约谈、带问题回访等多种形式,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民情访谈活动,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服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月月谈”工作记录,及时汇总和分析群众提出的意见,科学运用访谈成果,做到合理建议积极采纳,合理诉求快速解决,不合理或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及时向群众讲清楚并做好思想工作,真正使民情“月月谈”活动成为听取群众意见的渠道、凝聚民心的纽带。

    思考与启示:不务虚功,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作风大转变

    岔沟乡的“小饭盒”,只是承德县简政放权,加强乡镇政权建设,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一个小缩影。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缩影,才带来干群关系密切的大变化,这“一小一大”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转变作风,小处着眼是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干部下乡自带饭盒,是优良作风从点滴平凡小事做起的真实写照。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转变作风必须从小处入手,从点滴抓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转变作风,创新载体是关键。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群众眼里的干部作风是一件件具体事情累积起来的。正是由于“小饭盒”、“便民服务中心”、“干群连心卡”、“月月谈制度”,这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有效载体,才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干部作风的转变。实践再次证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到处“指手画脚”,只有选准载体,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转变作风,贴近服务是根本。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是衡量作风好坏的“试金石”。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只有真真切切地为民服务,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真正体现出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

    转变作风,强化机制是保证。健全的机制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作风建设也不例外。不吃“招待饭”,不是靠批评说教、开会发文件杜绝的,靠的是过硬的制度。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外,还需要把握干部思想脉搏,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断完善宣传教育、督导考核、舆论监督等各项制度,确保干部作风根本好转。

    转变作风,持久坚持是生命。作风建设贵在坚持,难在经常,不能抓抓放放,更不能等到群众不满意、反映强烈时才抓。作风建设“一阵风”只能前功尽弃,流于形式,非但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反会让群众丧失信心。“小饭盒”一带8年,催生了一系列服务群众的好举措、好办法,带出了干部的好作风,这才是“小饭盒”的“大魔力”。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抓经常,经常抓,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实现作风的根本转变。    颜承言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