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袁雪梅 杨 林 汪瑞华 丁 佳
12月8日,“世界艾滋病日”过去后的第一个周末。
一场寒流席卷了北京,可一颗火热的心在艾滋病患儿小小(化名)的体内跳动。“北京?北京!”从不敢相信到无比确定。
由于期待,小小表现出了孩子般的“手脚无措”,兴奋不已,蹦跳着从车上跳下来,一路小跑着到了北京天文馆的门口。这里面将有他幻想过无数次的宇宙,他渴望着去解开神秘的面纱,用书中曾经看到过的知识去一 一验证。
而11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却从没有在他脸上看到过这种本属于他这个年龄的表情。
13岁,一个在旁人看来还是无知的年龄,可对于小小来说,承受的已经太多:父母先后因艾滋病去世、亲人把其安置在养老院、因学生家长反对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社会的冷漠、亲人的漠视,让他早早地明白了自己的病,并弄懂了由这个病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所以,他孤僻、自卑,用冷漠和逃避对待周围的一切人,作为最无力的回击。
经过本报一年的持续关注和努力,小小的生活有了保障,有了专门的老师,很多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给予小小经济上的帮助。
12月1日,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本报与承德网联手,发起了一场为小小北京圆梦的行动,希望通过爱心企业的资助,带领小小到北京天文馆、天安门、动物园参观、游玩,让他享受普通孩子的快乐。
天文馆里,小小一路小跑着看看这、瞧瞧那。“火星!”“月亮表面是这样的。”他很“吝啬”地使用词语,偶尔也会皱眉,那是因为专业知识让他费解。
天安门前,小小惊异于如此大的广场,惊呼“真大!”而原来,他的整个世界就是那个空旷的老人院和有着长长巷子的村子。
动物园里,小小撒了欢儿。他一路在前面跑着,看到新奇、好看的动物就回头看看大家,羞涩一笑。他模仿着各种动物的声音,跟动物们逗趣……
笑容,始终停留在他的脸上。尽管他不表达,尽管他仍习惯性地远离人群之外。但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掩饰不住的。
吃饭的时候,记者询问小小吃什么,他回答“饺子”。记者以为仅仅是因为他爱吃的缘故,可照顾了小小几年的阿姨李振华偷偷告诉记者,小小选择吃饺子是因为照顾大家的感受。“他说吃饺子他就不用到别人的盘子里夹东西吃,免得大家厌恶。”
第一次坐这么久的汽车,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住宾馆……这么多的第一次,让小小兴奋,而且幸福。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他站在动物园象馆门口,骑上了石材大象,第一次没有躲避镜头,而是主动地要求记者给他拍照留念。
“要是在北京多呆几天多好啊!”小小回头看着动物园的大门,低声说道。阳光照到他的脸上,灿烂而又明媚……
责任编辑 马利华 那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