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翔长空正当时——营子区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纪实
2012-11-21   07时22分 浏览次数:

    丛文 司正焉 张晓磊

    走进营子区,人们看到的是紧锣密鼓抓大项目建设的热潮;听到的是一个个城建工程快速推进的强劲足音;感受到的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力转型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鹰城,必将给人民带来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以“鹰”的胆识,在速度上做文章,敢于开拓创新,全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营子区因矿而生、因矿而兴。

    就是这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山窝窝,曾经为共和国立下过不小的功劳。在将近一个甲子轮回的岁月里,营子矿区煤、铜等资源源源不断运出,注入了共和国年轻的肌体,化作了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国力”。建设时期,共和国盘子里的每4吨铜当中,就有1吨来自鹰手营子;全河北省每15吨原煤中,就有1吨来自鹰手营子。

    然而,送献出去的是宝藏,留伴自己的是废墟——这,几乎是能源型城市难以逃脱的结局。2009年的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鹰手营子矿区位列其中。

    敢问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脚下。

    资源影响发展,但资源并不决定发展。长期以来,一“矿”独大、以“矿”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地分析研究,深刻意识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破除依赖资源的传统观念,必须解放思想,加紧制定转型规划,谋划转型项目,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确立了“工业强区、宜居城市、和谐矿区”的发展目标,吹响了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进军号。

    该区充分吸取一业为主所带来的经验教训,把培育发展多元产业作为经济转型根本,实施了“一区五大产业”发展战略。“一区”即建设经济转型产业聚集区;“五大产业”即培育壮大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矸石热电、健康食品和现代物流业,着力形成支撑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确定战略转移后,工业主导地位得到了明显的巩固和提升。全区紧紧抓住建龙、兴隆矿务局、铜兴公司和怡达集团等龙头企业,使全区工业规模和实力得到了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家,工业企业优质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民营经济地位快速上升。

    经过几年来的转型探索和实践,初步确立了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矸石热电、健康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接替产业。

    目前,27家小煤矿彻底关闭,采掘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已由2006年的50%下降到20%,从业人数由36%下降到23%。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发展到6家;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商贸流通、金融、餐饮、保险业稳定增长,现代物流、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7%。

    2012年前3个月,该区地区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2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1%,增速双双位居全市首位;固定资产同比增长36.4%,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财政收入实现首月、首季开门红,增速位居全市第五位。截至目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471万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个,总投资41.3亿元。

    以“鹰”的气魄,在力度上做文章,勇于攻坚克难,大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9月6日,《光明日报》在第五版,以从“沉陷区”到“生态区”——承德营子区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纪实为题对营子区生态建设进行报道。

    在人们的想象中,营子区这个资源型城市应是地下采掘机轰鸣,地上烟囱“吐”黑烟。但是,当你走到该区经济转型集聚区企业内,看到的确是另一番景象,水泥地面干净整洁,办公区的空地全部被花草树木覆盖……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赢?该区将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做好“加减”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的道路。

    狠抓节能减排,拆除了区内2座35立方米炼铁竖炉、3座10万吨水泥立窑、1座60万吨水泥立窑,关闭1家10万吨球团厂、5家石灰窑,完成了兴隆矿业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取缔了21个散烧燃煤锅炉。完成矸石热电厂机组烟气脱硫系统改造、怡达废水治理等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医疗垃圾储运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

    抓好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构筑“绿色屏障”。启动并完成《生态区建设规划》编制,在生态修复及大气、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投资1.2亿元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期工程,投资1236万元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7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出动人力8000余人次,车辆3400多台次,清运垃圾5.8万立方米,清理公路两侧煤场95家。通过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以“鹰”的自信,在深度上做文章,善于统筹兼顾,着力建设和谐矿区

    2012年10月19日,随着区委书记王素芝宣布:“小跳沟新水源工程正式竣工”。鹰城人民期盼已久、投资近4000万元、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新水源建设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汩汩天然、生态、无污染的清泉流入千家万户,为主城区和部分镇村近5万居民提供安全、卫生、优质的饮用水。自此,营子区7万人饮用水全部安全达标。

    这只是转型三年来营子区实施民心工程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城市,营子区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近3年来,区财政累计用于121项民心工程的支出高达11.8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62%,真正做到让每项工作都情系民心,让每项成果都惠及民生。

    走进金秋的塞北大地,到处是丰收的喜悦。在燕山深处国家级资源枯竭城市鹰手营子矿区兴隆采煤区综合治理项目区一住户内,李大爷正在打扫房间,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过去住在采煤‘沉陷区’上低矮、潮湿的棚户房内,现在搬进宽敞、明亮、安全的新楼房,这全受益于国家采煤沉陷区、国有统配煤矿棚户区改造政策,受益于区委、区政府每年为百姓实施的民心工程。”

    营子区委、区政府多方筹资启动了原兴隆矿务局、涝洼滩煤矿、东风煤矿等 13个片区25万平方米的城市及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项目完工后将有4200余户棚户区、沉陷区居民搬入新居。

    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近亿元,先后完成了南环路、东环路、东马路改造、铁北路改造、营涝公路汪家庄梁治理等项工程,全区境内各级公路总里程已达到227公里,四级以上等级公路已达185公里,公路覆盖率、通达率在全市名列前茅,逐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主动脉,区、镇、村级公路为分支的矿区交通新格局。

    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投资500万元对逸夫小学进行了扩建,投资1300万元对第七中学进行了扩建,投资1000万元对危旧校舍进行了改造,全区新增各级各类学校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今年中考,营子区取得了综合评定全市前三名的好成绩。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滨河路中段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对文化馆、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又投资48万元建设了总面积为300平方米的汪家庄镇、北马圈子镇2个综合文化站,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2.4万余元的图书,形成了以青少年活动中心、4个镇文化站、10个社区居委会和15个行政村文化室为基础的3级文化服务体系。

    投资1.2亿元用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扶贫解困等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全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4.15万人,社会救助近3万人次;投资8500万元,对区内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新建1个社区卫生院,改建3个乡镇卫生院,形成了多层次、覆盖全区的卫生体系……

    编辑 李兴安 刘宏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