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之隆化,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县穷民也穷,处在全市下游位置上。
今日之隆化,活力迸发,生机盎然,打破沉闷徘徊,正蓄势而发。
走在苔山脚下,漫步伊逊河畔,不得不说:隆化变了,变得让人刮目相看。
隆化之变:既是综合实力之变,更是思维观念之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隆化县广大党员干部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立足自身优势,将科学发展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抖擞精神大干,步履坚实前行,到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新观念催人奋进。冲破保守畏难、小进即满的思想樊篱,走出“小农意识”、“官本位”的观念束缚,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遵循规律、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发展方针,全县上下形成了“隆化大发展,工业必须大发展,隆化要转型,工业必须率先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的共识,成为引领发展的指南。
——新活力倍感自豪。从2001年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3.6亿元增长到86.4亿元;全部财政收入由6000万元增长到10亿元,提高了1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年累计完成292亿元,步入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县域综合实力由全省第117位上升到第81位。
——新产业方兴未艾。以肉牛养殖、错季蔬菜、绿色杏果、优质水稻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占有一席之地。雨润肉牛、茂雄蔬菜、隆泉大米、格林食品等知名品牌占领京津,拓展港澳;“一次采、综合选、深加工”矿业开采模式加快推进,五大矿业集团基本组建完成,钛通、东佳等钛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结束了承德市钒钛产业基地“有钒无钛”的历史;董存瑞烈士陵园晋升4A级旅游景区,茅荆坝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投资46亿元的茅荆坝枫水湾森林温泉城、七家温泉行宫等5个重点旅游项目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之中,荣膺“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乡土诗歌之乡”称号,文化旅游服务业越发红火。
——新面貌彰显魅力。“一环、一带、四区、八组团”城市格局,使县城控制面积达到75.8平方公里,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综合治理后的县城伊逊河两岸花红柳绿,成为土地房屋升值最快的地段和人们的休闲之处;体育馆、客运站、集中供热、英雄广场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0亿多元的县城迎宾大道及两侧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国家级、省级优美小城镇、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先进县、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荣誉接踵而来。
隆化路径:“三个转变”是突破困局、后发赶超的最生动实践,是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有力诠释
冷静审视隆化的发展轨迹,“十年巨变”背后蕴含着转型发展的科学理念,是历届领导班子理念的不断延续、创新和提升。隐现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紧密结合欠发达的县情,抓住发展不足与发展不优两大问题,将质量、效益列为发展的优先选项,向转型、赶超、可持续的目标集中发力,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争创新优势。
【产业发展】由单一追求速度增长、数量扩张的粗放模式向优势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精细模式转变。
矿产品开采加工业一度是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财政增收、资本积累做出了贡献,但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未来不可持续、更不持久。面对这种压力,隆化县不再一味追求数量、速度,而是对自身发展增加了限制条件,确立“342”主导产业架构(突出发展矿产品开采加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主导产业,大力扶持肉牛、蔬菜、杏果、水稻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为主的服务业),规划“一城一带三区”战略布局(建设县城中心城市,承围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带,茅荆坝森林温泉度假区、韩麻营钛产业聚集区和郭家屯铅锌产业园区),推动钛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走向高新化、品牌农业和文化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走向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打好优势产业组合拳中提层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校、院、企合作等形式,建立中科院老专家技术研发中心工作站等平台,引导企业建立与产品更新换代相适应的研发体系、技术装备、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努力生产更多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立足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优势,使消耗的资源更少、附加值更高、环境更友好,从集群扩张、产品升级、产业优化等方面入手,打造能在省内、国内叫响的风电装备制造、精密铸造、阀门管件、电动车生产组装、有机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基地。
——在壮大现代农业规模中育特色。发挥气候冷凉、土质肥沃等自然优势,连续不断抓基地、扩规模、壮龙头、树品牌、育市场,打响“生态、绿色、有机”品牌,逐步形成了以肉牛、蔬菜、杏果、水稻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格局。在企业培育上,强化产地认证、生产加工、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引导和服务,推动隆泉大米、格林食品、雨润肉牛、茂雄蔬菜等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错位发展休闲旅游中树品牌。发掘独特丰富的温泉资源优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实施重要景区发展规划,培树“红色旅游”名片,打响“温泉养生”招牌。对董存瑞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扩展,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基地;引进民营资本40多亿元,建设茅荆坝枫水湾森林温泉城、七家温泉行馆等10余个精品休闲游项目,3个乡村被评为我市最具特色旅游乡村,全力打造华北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一流的自然温泉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城乡建设】由自主发展,单体城市建设向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提高支撑力和承载力转变。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城乡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城乡建设融合互促、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最现实问题。隆化县从城小乡大,城弱乡贫,特别是产业不发达、功能不完善、承载力不足等实际出发,注重规划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城乡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规划引领注重城乡一体。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作为经营城市的主导思想,不急于大拆大建,不盲目搞开发上项目,请高手、聘大家为城市做长远规划,宁可“留白”,也不留败笔。在规划审批上坚持“两制度、两原则、两把关”,2008年以来共实施公共建筑164项,总建筑面积约173.7万平方米,规划执行率100%。
——拓城布局注重因地制宜。摒弃“摊大饼”、“同心圆”的传统模式,按照县城地理特征和自然条件,围绕“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以发展轻化工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定位,坚持南扩、西拓、北进、中改,扎实推进城市由单一中心、聚堆发展向片区式、多中心、带状分布转变。近年来,重点打造了“一环一带四区八组团”城市格局;县城规划区面积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75.8平方公里;人口由7万人增加到11万人;城镇化率由五年前的23.6%上升到32%。
——完善功能注重基础支撑。累计投入70多亿元,拆迁45万平方米,综合开发40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县城主干路30余条,新修公路里程267公里;县城自来水管网、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伊逊河滨河景观带、体育馆、中医院、客运站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和省级园林城。
——农村建设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资4.4亿元,完成37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484公里,全县水泥路通村率达到96%以上,形成“一横六纵”交通网络新格局;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36.7万亩,人工造林12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82平方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了农村4.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村容村貌整洁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
【发展方式】由“求商引资”向“选商选资”、粗放生产向循环生态、零散摆布向聚集集约转变。
现代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核心取决于采取何种发展方式,以及具有战略意义、龙头作用项目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隆化县坚持项目立县,实施园区战略,按照“选商选资、循环生态、集约集聚”思路,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高门槛引进项目,高水平系统布局产业,不仅推动招商引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项目质量和产业层级,增强了综合竞争实力。
——从求到选、从找到挑,决定了项目引进方向。全县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配套政策,将项目引进定位在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能源消耗低、发展后劲足的新兴产业上。新疆金风、浙江金鱼、山东招金、汇源果汁、雨润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隆化,招商引资方式实现了由“找人来”到“挑人来”,由“人选我”到“我选人”的巨大转变。
——从初级到循环链、从粗放到生态化,决定了产业发展方向。进入“十二五”发展轨道,隆化县深刻认识到,必须立足于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在具体实践中,着力加快资源整合,严格控制低效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引进,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重点引进和扶持能够形成闭合生产链条的产业项目,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减少原材料消耗,催化“变废为宝”,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加大尾矿综合治理力度,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滦河、伊逊河、武烈河等水资源和茅荆坝、碱房等森林资源生态脆弱区的保护。
——从散到聚、从点到面,决定了功能布局方向。如今,按照“抓产业先抓园区布局、抓产城互动”的理念,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统筹规划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城市化与产业化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四园一城一中心”规划,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由单一中心向多核中心转变。将县城北部上风上水地区规划为工业不主动开放区,优先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县城东南部矿业资源富集地区,重点建设隆东钛产业聚集区和苔山轻化工业园区,所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效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将新上项目集中到产业集聚区,主要工业聚集到产业集聚区。对资源、企业进行整合,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强携手、以大联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整合,实现集约化生产、集团化经营。到2012年上半年,入园企业达到6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8.1亿元,上缴税金2.87亿元。
隆化启示:把后发赶超建立在科学发展之上,不仅考验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检验着统筹兼顾的执政智慧
纵观隆化后发赶超的实践,集中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发展规律前提下的大胆探索与创新,探寻其发展根源,一些有益启示值得我们在今后指导县域经济发展中深思。
启示之一:着眼长远,善于谋划——实现后发赶超必须具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切合群众利益的发展新路。思路决定出路。隆化县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上级决策部署与隆化县情有机结合起来,持续不断,合力攻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围绕“跨越发展、缩小差距、位次前移”一个目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题;强化“园区驱动、开放带动、投资拉动、环境促动”四大动力和“重大产业、重大项目、人才与智力”三大支撑的“1243”整体发展思路。
启示之二:不盲目照抄照搬,不超越发展阶段——实现后发赶超必须从县情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三化”协调、融合互动的发展新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如果脱离实际理想化,丢弃固有的传统优势,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就会陷入新的危机之中。隆化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充分考虑县域面积广、基础条件差、各地资源禀赋差别较大的实际,吸取过去乡镇企业“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教训,明确提出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隆化特色,努力探索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一发展路径的选择,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理智和科学的选择。
启示之三:依靠资源起步,不拼资源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必须绕过传统发展模式的老路,走出一条集约节约、绿色环保的发展新路。隆化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实践中十分注意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县域经济整体布局上,规划了“一城一带三区”产业布局,特别是在县城东南部矿业资源富集地区,不再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老路,而是将项目向园区集中,多数镇村专注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环境优美乡村。这样的发展思路,使隆化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
启示之四:坚持投资拉动,突出项目带动——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走出一条跨越赶超、开放崛起的发展新路。隆化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洞察到投资、项目、开放对后发赶超的极端重要性,始终牢牢抓住不放。建立健全了县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重大工作分包责任制,整合县级领导、有关乡镇、部门力量,层层分解任务,严格落实责任,特别是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和专项工作,由县委书记、县长直接协调调度,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实行招商重奖机制,比拼发展环境,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使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隆化。投资、项目、开放工作的上位和深度推进,使隆化发展的“外驱力”不断加大,有效弥补了“内动力”不足的问题,构成了跨越赶超、开放崛起的内外合力。 (石 研)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