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县环首都绿色经济特色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纪实
本网记者 张保国 通讯员 吴立国 代志
编者按: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怎样走活农业这盘棋呢?滦平县立足实际,在转变观念,提升境界上创先争优,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中争先创优;在破解难题中抢抓机遇,在统筹协调中加快发展,使传统产业由单纯注重量的增长向速度质量同步提升转变,逐渐跳出靠资源低水平开发、企业低成本扩张、产业低级推进的格局。经过不懈探索,科学地回答了滦平“怎么办、怎么干”的时代命题。
滦平县把培育农业新兴产业作为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的“利剑”,让新兴产业持续“发力”、高速“扩张”,使发展格局呈现出“绿色”。面对新的目标任务,滦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了关键时期,农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凝心聚力谋发展,扬帆远航正当时。滦平县产业布局调整,激发了农牧业立足集约和规模优势、由大谋强的激情和信心,掀开了滦平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新篇章。
今天本报刊登《实现绿色生态“腾笼换鸟” 打造特色产业“田野车间”》,滦平县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特色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纪实长篇通讯,他们的做法值得各县区学习和借鉴。
金秋送喜迎盛,菊香塞外又重阳。
近日,驱车来到滦平乡镇采访,记者迎着秋收的讯息,放眼望去,满目的施工热潮,大片大片的园区和现代化模式的大棚,在秋风中巍然挺立,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绿色的故事……深切感受到了环首都绿色经济特色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奔涌着强劲发展动力,一排排现代化大棚在夕阳折射下熠熠生辉,如同“田野车间”又悄然兴起,这里的民营企业以千家万户流转土地为依托,形成争相投资农业产业化的新景观。园区里设施蔬菜青翠欲滴,瓜果飘香;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小区整齐划一,鸡肥猪壮,六畜兴旺;现代化循环农业园区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特色农业快速崛起,使滦平田野乡村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使农牧业实现了向规模化、园区化、标准环保化、现代化的新跨越。
昔日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今已变成充满希望的绿色大地。
“一白一黑”,人们曾这样形容滦平的产业布局。
滦平县依矿而起,因铁粉而兴,依托资源优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奇迹,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污水大量排放,空气质量欠佳,河流受到污染。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必须生态优先,在巩固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县委书记杨猛说。
源于这样的认识,滦平摒弃了粗放式发展模式,开始由资源型向生态型方向转变。
如今,“白”的塑料温室大棚是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同时,一批高新技术农业产业稳步崛起,正在改变着滦平的经济版图。
滦平县一个农业大县是如何走活农业这盘棋的呢?
在采访中得知,作为首都北京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为打造好首都“后花园”,滦平县站在发展“清洁畜牧业,微生物转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实现“畜牧养殖清洁化,园区建设规模化,蔬菜种植有机化,循环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特色模式。始终把自身放在京津冀都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特别是作为环首都发展重点县,全力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已经成为滦平全面性的战略发展宏图。
今天,创新、转型、调整、升级正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热门的词语,成为滦平县上下的共识。
骄人的答卷,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的艰辛奋斗,也凝结着农牧人的智慧和心血……
大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新起点,大手笔谋划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是打开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
理念的变化激发了前进的动力,生动实践,化作发展的激情!
打开解放思想“总阀门”,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滦平县着力摒弃阻碍科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发展慢,总量小,实力弱的滦平县向哪里转变?又如何升级?
滦平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进行反复调研论证认为:新世纪,需要新思想;新阶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是惟一出路。坚持用发展的观念解难题,用发展换空间,用发展求效益,坚定肉鸡、生猪、设施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不动摇,积极转变公司养殖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发展得快,发展得好,谁就占据市场份额就大,谁就掌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种种因素,决定了不发展不行,用一般的速度来发展也不行。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滦平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资源型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俗话说,靠山吃山,但如何才能真正“吃好”?为禁止对山区资源的掠夺或开发成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赶考”的时代命题!
强化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支撑,是滦平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县委书记杨猛说,环境是最大的资源,生态是永久的财富,开启资源型迈向科学发展的生态之门,就要遵照“生态环境是资本,生态环境是资产,生态环境是资源”的市场理念。
跳出滦平看滦平,坚持把“富民强县”作为必须坚持的最终落脚点。县委副书记、县长关继高说,切实遵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富民”与“强县”的高度统一,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中充分得实惠。
一场执政理念的深刻洗礼,一场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滦平带来了发展机遇,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岁月见证历史,历史昭示未来。每一种新举措带来的惊喜,都传达出滦平科学发展的豪情与雄心,富民强县的情怀与温暖。“善弈者得势,不善弈者谋子”,发展之道亦然,在新的起点上寻求跨越,滦平所得之势便是科学发展。
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思路,一个个举足轻重的举措无不体现全县上下把握“科学”精髓,突出“发展”主题,提高发展全面性、持续性,用“科学”与“发展”的和谐音符,汇成全面协调发展的华彩乐章。
变传统优势为科技优势,变分散养殖为集约经营,特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区位优势,特殊的市场需求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助推器”。使“公司+基地+农户”旧的饲养模式向“清洁畜牧业+微生物业+有机种植业”新的现代循环农业方向转变。“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不求所属,只求作用,不求形式,只求发展,不求全面,只求特色”……思路一变,天宽地阔。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顽强战胜各种困难,努力避免大起大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跌宕起伏的新世纪,滦平写下充满希望的答卷。
大发展:坚定转型,加快转型,科学转型,使传统产业转出“速度”升上“高度”
“不发展最不科学,讲发展必须科学”,滦平县对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变革,依托技术革新产业链,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原字号”产业层次由“小”转“大”,由“低”转“高”,推动“原字号”转型升级。
一组数字颇具说服力。
随着滦平县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全县肉鸡、肉鸭、生猪、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肉鸡年饲养量达到3500万只,肉鸭350万只,生猪75万头,蔬菜17.6万亩。
浓郁的“新”意,使滦平农牧主导产业“脱胎换骨”。
滦平的农牧业生产形成了一定发展骨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载畜量过重导致了粪污治理压力明显增大,过去由于盲目发展,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畜牧养殖布局过于分散,离村庄水源较近,特别是鸭粪的污染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发生了多起群众上访事件。
思路上的科学性,决定发展的主动权,战略上的前瞻性,决定着发展的后劲和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县委书记杨猛,县长关继高带领县四大班子成员、乡镇和县直各主要领导组成党政考察团奔赴山东、山西30强省市学习考察。
山东、山西等都已摆脱了农业产业传统的“摊大饼”发展模式,走上了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之路,功能区划分科学合理,谈到那次远行,杨猛心中感慨万分,“我们再固守旧有模式,必将被别人越甩越远”。
对标先进,寻找新路。
通过学习、沉淀、梳理、思考,滦平县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立足本地实际,就肉鸡、肉鸭、生猪、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即“4+1”的产业格局进行了再研究、再梳理,一致认为,肉鸭产业基地规模小、散而乱、污染重、效益差,必须转变饲养方式,上规模、上水平,发展现代化工厂,按照“清洁畜牧业+微生物转化业+有机蔬菜种植业”的循环模式上规模、上水平,使全县的种植业、养殖业基本实现标准化、现代化、清洁化和园区化。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后三年要实现“两增两减”(增加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减少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养殖基地的单体规模,减少散养户和养殖小区数量)的目标要求,使农业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清洁化、工厂化发展。
奋力摆脱各种冲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向新的高度发起冲刺,催人奋起的新世纪,滦平写下蕴含希望的答卷。“医治现代农业产业大发展的‘良药’就是科学统筹,制定面向未来的整体规划”。县委副书记、县长关继高说,这成为滦平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具有标志意义的节点。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回望,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更深刻、更鲜明地烙印在滦平经济发展的坐标上。
大统筹: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产业聚集,高起点规划产业,高标准设置项目,全力实施好“8142”工程,打造经济崛起的强力支撑带
经济起伏的走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打量着滦平结构调整。
聚龙头,建基地,连农户,育市场。
标志意义之一就是生态循环农业战略上的突围。
今日火热的建设工地,明日新兴的绿色产业,向着经济隆起带目标进发。
滦平县把面向农业上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他们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向农业产业聚集,于是一批“农”字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脱颖而出,无数个生产原料农田“田野车间”也就应运而生。
龙头企业与“田野车间”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进程。
标志意义之二就是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建立在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技术体制基础上的经济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滦平的“循环经济”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将环境变为生产力要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促进因素,它所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肩担重任自步急,在新历史发展节点上,科学发展,必将在滦平大地上激扬起更豪情的跨越,孕育出更美好的希望。
科学合理规划,按照远离村庄,远离水源,远离目视面的要求,使畜禽养殖摆放由川地向山沟转移,由水源地上游向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内转移,使种植养殖真正循环起来,在确保现有6个有机肥厂投产运行基础上,再规划上万吨以上有机肥厂10个,特别大型沼气池项目要配套到规模养殖场,配套到标准园区、实现沼气发电,沼渣沼液上菜的循环,实现粪污处理 “零排放”。
数据令人感叹!“8142”工程就是滦平新兴环首都经济圈的畜牧养殖的产业布局。创建8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新建10个现代化肉鸡规模养殖场、改扩建400栋万只半自动化大鸡舍、改扩建200个千头养猪场,提升养殖业现代化水平。到2014年底,设施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肉鸡饲养量6000万只以上,生猪饲养量110万头。
新兴农家企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日益凸显。滦平县决定加大对农牧业领域的投入,结合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县里出台了《关于以环首都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3年,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每个日光温室补4万元,冷棚补5000元,大鸡舍每个补3万元,每个肉鸡,肉鸭现代化养殖场补50万元,每头基础母猪补1000元,解决和提供一定规模的水电配套,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棚的积极性。
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绽放,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有力注解,使现代农业产业提速,真正给农业发展插上现代化翅膀。
面向县内外,搞好招商引资。政策出台后,曾把眼光投向矿老板和建筑商,他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通过政策宣传吸引,内引外联,全县先后有25家矿老板、建筑商、蔬菜经营个体大户到滦平建园区、办养殖场。
这些项目,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项目,它带来的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粗放的发展,而是集约式的发展,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增长方式转变。
建设规模之大,拉动作用之强,经济社会效益之明显等项目在这里排兵布阵,一个个带动力之强,颇具竞争优势的特点产业集群将崛起于山城,从而打造出新世纪滦平经济发展新的引擎。8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已开工3个,虎什哈、大屯、付家店规划开工建设面积2万多亩,建设日光温室800栋,目标已完成350栋。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养殖场、有机肥厂、育苗工厂、生态餐厅、观光采摘等附属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建或改建10个现代化规模肉鸡养殖场,已落实投资主体7个,其中开工建设2个;万只以上半自动化大鸡舍已开工60栋;新建或改扩建的25家规模养猪场已全部完成投资,年底之前将全部投产。肉鸡、生猪、设施菜三个产业上半年的投资达2.3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500万元,吸引民间资本2亿多元。
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大发展。如今滦平传统产业由单纯注重质的递增速度,随着质量不断提升超越,逐渐跳出靠资源低水平开发、企业低成本扩张,产业低级推进的格局,正在实现“腾笼换鸟”。
滦平县环首都经济圈项目建设,是滦平大开放的缩影。站在新的起点上,滦平敞开胸襟借鉴、吸纳首都范围内的文明发展成果,打造出滦平新的经济增长极。
“农村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农村的依托,农村之争在产业,产业之争在项目”。杨猛认为,滦平正行进在农村功能转型与产业转型并行的道路上,改善农村环境,离不开吸引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离不开良好的农村环境,只有实现良好的互动,经济社会才能稳步前行。
事实证明,哪里开放搞得好,哪里发展的速度就更快,发展的质量就更好。
滦平崛起之路,势必是一条扩大开放之路,滦平新兴产业为我市搭建一个优质平台。
“惟一”就意味着无二,在市场规划面前更意味着机遇和巨大财富。滦平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与全市、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大势相得益彰,引来战略投资者关注的目光和客商的脚步。
伴着一批生态园区建设,滦平打造首都绿色经济特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农村是产业的承载,产业是农村的依托,产业互动让滦平生态农业焕然一新。
新动力:新结构,新优势,加强农业产业创新驱动,使传统产业转型正扬帆
绿色的大山连绵逶迤,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分享着紫塞儿女把绿色梦想逐步变成现实的喜悦。
如今漫步在滦平县示范园区一座座大棚功能不同,万余亩大棚里展现着现代农业大手笔。
大棚内红色的番茄,绿色的豆角,紫色的茄子,黄色的青椒……园区大棚里五彩缤纷,品种各异。
机遇具有时效性,先一步可能海阔天空,慢半拍就可能步步被动。滦平抓住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机遇,打好种养殖产业规范提升战役,减少传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设施蔬菜种植和设施果品栽植面积,建设潮河流域,“服务首都型有机蔬菜基地”,减少散养户和养殖小区数量,增大养殖基地单体规模,集中建设现代化养殖场,使潮河、滦河两大流域支流河道得到有效治理。
抓生态就是抓产业,抓转型,抓发展。
立足农牧产品的加工转化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调整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由“基地县”向“生产加工县”的转变,进一步支持华都、博亚、三元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全国农牧产品加工创业地优势,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提高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
滦平处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既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环首都脱贫攻坚示范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扶贫开发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他们对108个农村集中建设现代化,规范化循环农业园区,变农民为产业工人,通过“流转地租+务工工资”就业方式,实现稳定脱贫,3年内在全县增加1万名贫困劳动力县内就业。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绘就农业产业发展新画卷。滦平农牧人以服务“三农”,服务发展,服务大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肉鸡、生猪、设施菜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抓规划,抓发展、抓推进、抓落实。
滦平农牧系统以服务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为更好地强化服务职能,结合正在进行的“创先争优”进村入户调研活动,坚持领导包户,包乡镇,包园区,班子成员包扶联系点,典型大户;全局三分之二的干部和职工全部沉下去,下基层,上一线,蹲点包户,包棚;技术人员采取送技术上门的方式,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和种养技术。
在实施“8142”工程中,做到规划落实在图上,责任落实到人上,目标落实到地上,服务落实到点子上。农牧人始终把滦平的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把滦平兴衰当成自己的使命、视责任为己任,把使命当生命、主体在乡镇,服务在农牧!
在特色产业这个战场上,检验着他们抢抓机遇意识,检验着他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本领,检验着他们加快发展的成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滦平承载的是农业产业大发展明天,只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才能构筑起滦平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只缘风雨鸡鸣苦,终得东方灿烂明。滦平环首都经济圈谋篇布局,诠释的正是我市构筑特色产业基石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日光温室建设800栋,种植露地菜14200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7.51万亩,生产蔬菜4.07亿公斤;肉鸡出栏屠宰量达到2300万只;肉鸭出栏屠宰产量达到231万只;生猪出栏46万头,特别是大屯、虎什哈、付家店三个现代化循环农业园区相继开工,流转土地面积达到7000亩。到处机声隆隆,成百上千的建设者正在这块土地上鏖战。实现了农牧业增量的新跨越。
滦平展现的,是滦平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探索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真正使经济增长建立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之上。
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惠及民生投入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凸现民生的新世纪,滦平县书写温暖人心的答卷。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回望,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代,科学发展更深刻,更鲜明地烙印在滦平经济发展的坐标上。
未来的滦平,农业产业示范区是赏心悦目的,因为“绿色”、“健康”是她的主色调,以新的发展理念,构筑农业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是滦平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折射出滦平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辑 马利华 刘宏韬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