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风拂 万物沐雨露——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围场御道口村后发生的喜人变化
2012-01-06   00时03分 浏览次数:

    数九隆冬,围场坝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阵阵袭来的白毛风裹着雪花和沙粒不时往脸上抽打,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然而,当记者顶风踏雪走进御道口村时,看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刚刚崛起的现代化新村,一股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再看,在五六个足球场大小的文化广场上,穿着满蒙民族盛装的父老乡亲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尽情欢唱,充分表达着胡锦涛总书记为他们送来关爱、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感激和喜悦之情。那情景那场面,更让记者心潮澎湃,热流涌动。

    “早在5年前的今天,就是2006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带着深情厚意,顶风冒雪来到围场坝上御道口村,走村串户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并叮嘱大家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过上有质量的幸福生活”。御道口乡乡长杨春岩亢奋地对记者说。光阴荏苒,转眼5年过去,这里的父老乡亲将总书记的嘱托化作力量,在省市县大力扶持下,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书写着美好未来。如今这里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巨大变化,乡亲们也由温饱实现了富裕,过上了有质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叮嘱和期望。

    走在御道口村街道上,仿佛置身于热闹繁华的城市之中,笔直宽阔的油路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国省公路与乡村道路形成“三纵三横”网络,彻底改变了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公路两旁新安装了246盏路灯,那整齐排列的灯杆弯曲伸展,像高高举起的手臂欢迎着外来的客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整个村子灯火通明,灯光撒遍了村街角落。过去御道口小店小铺没有几家,如今临街店铺成排成栋,比比皆是,而且建筑风格一致,处处美观大方。经营生活必需品自不必说,高档百货、电器也应有尽有。还建起现代物流中心,实现了商贸物流就地配送。与村民活动中心纵向排列的中心教学楼、幼儿园及教师周转宿舍楼更显得大方气派,教育教学条件在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称得上一流,寄宿制管理,电化教学,供气取暖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乡村卫生院通过改扩建、增设备,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乡周转,村民参与合作医疗率达到100%,求医难、看病贵问题在这里已成为历史。拥有两层楼的御道口中心敬老院堪称老人们的幸福家园,吃穿、医疗全保障,冬穿棉夏穿单,一日三餐吃细粮,遇有头痛脑热将药品随时送到床前,院里收养的40多位老人发自内心地赞颂共产党好!

    更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仅一期投资就达5000万元的御道口村新民居建设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这也是农村旧貌换新颜的重要标志。“青瓦顶,水泥墙,塑钢窗,地板砖,供气暖,四合院,两层楼,别墅款,花草绿,幸福院”这是外来人对御道口村新民居的具体描述。一期占地195亩,已建成新民居111户,而且都是独门独户,别墅式新农居,每户面积大都在170平方米以上。按村民刘殿儒的话说,“城里人未必能住上这么高档次又宽敞的小洋楼,如今坝上人却先享受到了,就是党的政策好”。政府组织建设新民居,每平方米造价1300元,不向住户多收取一分钱,而且还给每户补助6万元,并由帮扶单位负责将室内装修好。村民们喜出望外地住进新家园,从此告别了祖辈一直居住在低矮阴暗、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的破旧房舍。

    记者欣喜地发现,经历几年不懈奋斗,御道口村的变化已今非昔比,彻底改变了模样,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可与城市相媲美。但更让百姓看到希望的是致富之路就在脚下。坝上草原风光无限,生态和人文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御道口如今已成为休闲旅游胜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村干部高兴地说,抓住休闲旅游业就是抓住了最大的发展机遇。走进御道口村北头,在宽敞平坦的土地上矗立着至少十几栋古香古色、风格别致的高档木屋,俨然是一道风景,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他们打旅游牌,通过招商引资而兴建的木屋宾馆,成为了牵引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龙头。

    以“建设草原生态风情小镇、坝上旅游服务基地”为发展定位,向文明富裕新农村阔步迈进。御道口乡干部常振国信心满满地说,不干罢了,干就向一流使劲。在省市帮扶下,仅2011年一年,御道口就投资5.1亿元,共谋划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达75个,这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如今却变成了现实。一次性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50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及万头奶牛养殖基地,让村民家家有事做,人人受益。还投资210万元,建设了一处集旅游咨询、民俗展览、旅游公厕、旅游消费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并开通了木兰围场服务网站,让御道口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在旅游效应引导和驱动下,村民自觉地转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陈旧观念,立足旅游搞服务、做产业奔富裕,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由2010年的2200元猛增到4537元,为数不少的农户年收入达到5-10万元,甚至更多。全村有46个家庭不仅住上新楼房,而且破天荒地买回了小轿车,小日子过得既潇洒又滋润。

    “我娶媳妇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呢”。走进刚刚结婚的青年农民徐超的家,满屋子还充满着喜气。小伙子长得帅气,姑娘貌美。但小两口在婚前却走了一段弯路,女方嫌男方家穷,恋爱两年又提出分手。恰在此时,村里搞新民居建设,征占土地,并扶持发展农牧产业。在机遇面前,小伙子有志气,起早贪黑劳作,利用草场优势,大搞牧业,发展200多只羊,40多头牛,30多匹马。仅一年多光景就使穷家变富裕,年收入达几十万元,不仅购置了别墅式新楼房,还花20多万元购置一辆北京现代越野小轿车,每天开着轿车放牧。随着小伙子生活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已经飞走的“凤凰”调头又飞了回来,姑娘愉快地与徐超和好如初并结为百年之好,共同品味着幸福生活的甜蜜。

    说起御道口村的变化,今年已73岁的村民郝喜文感触最深,因为家庭人口多,仅靠种地有限收入维持生计,在全村他家日子过得最拮据,三个儿子都到了已婚年龄却没人给提亲,愁得老两口睡不好吃不香。自打2010年村里搞开发,建设新农村,意想不到地给郝喜文一家带来了福音,拥有7亩地的老宅院和自留地被征占置换,一下分到三套(每套173平方米)别墅式新楼房,还得到部分补偿款。新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红红火火,三个儿子都在建设工地做工,收入很可观,从此告别了贫困走向富裕,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已有一个儿子成家结了婚,其他两个正在挑选意中人。

    采访结束时,乡长杨春岩拉着记者手动情地说,总书记的叮嘱时刻不能忘,我们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让父老乡亲富了再富,真正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幸福生活。

    记者 于海旺 通讯员 刘阜民 杨旭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