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
7岁的范一伦也许并不了解这两个字的内涵。可在描述自己最佩服的人——爸爸范文志的时候,他选择了这个自己刚刚学会的词汇。
范文志只有一支左臂,只用了4年的时间,他却在“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创造了绿化千亩荒山的奇迹。
范文志的经历,让懂事的儿子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汉子。
“我不是生来就残疾的!”
谈起往事,范文志有些不堪回首。
25年前,只有16岁的范文志离开隆化县茅茨路村北沟垴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想方设法攒一笔钱,到沟外建一处好房院,搬出这近乎与世隔绝的沟垴。
北沟垴地处半山腰,很偏,也很穷。从这里到茅茨路村沟门,还有6公里的山路,曲曲弯弯,坑坑包包。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原有的9户居民陆续离开了这个穷地方。
带着梦想,范文志开始了打工之路。
“这小伙子聪明、勤奋、不怕吃苦,很快就学到了技术,也挺能赚钱的。村里挺漂亮的姑娘于亚丽也让他给娶走了。”茅茨路村党支部书记范云才清楚地记得,在村里外出打工的小伙子中,范文志很快就显得出类拔萃了。
因为熟练掌握了轧钢技术,2005年,陕西省侯马市曲沃县的一家工厂以4000元的月薪把范文志从廊坊“挖走”。
幸福,正在一步步朝着范文志走来。
“以为好日子终于来了。谁料天却突然塌了。早知道这样,钱再多,当年也不让他去陕西。”
回忆起往事,于亚丽的眼圈立刻红了起来。
刚刚在曲沃县工作半年,一次偶然的事故,范文志就被轧钢机夺去了右臂。
“以后该怎么办?我活不下去了。”
于亚丽清楚地记得,夫妻俩在病房里刚刚见面,范文志就说出了非常绝望的话。
“儿子刚1岁多,为了孩子,日子再难,我们也得熬过去。”
关键时刻,是妻子,给了范文志莫大的鼓励。
1个半月后,只剩左臂的范文志揣着18万元伤残费回到了那个他一直想搬离的北沟垴。
“这里除了破旧的老房子,没啥了,只有我们一家搬了回来。”
范文志说,自己成为残疾人后,最怕的就是见到外人,而北沟垴正好荒无人烟。
不干点什么,怎么养家糊口?
每天在人烟皆无的大山里转悠,范文志满脑子都在想着这个难题。
“山上的树怎么都被砍没了?快成了荒山秃岭了。”
无数次面对山上稍微成形的树木几乎都被砍光了的现实,范文志逐渐有了打算:承包荒山,靠“树”赚钱。
2007年6月,范文志找到了村主任于福金,很快以3万元的承包费,承包了老家2000亩荒山,50年的使用权。
“这可是用命换来的养老金啊,那山上石头瓦块不说,就连兔子都不上去拉屎,要是绿化失败怎么办?”
于亚丽打心眼里不同意这个计划,可她不敢违背丈夫的意愿。她爱他,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天”。
合同一生效,范文志、于亚丽拿起久违的镐和铁锹,带着聘请的两个雇工就上了山。
“一只胳膊,根本使不上劲儿。一天挖不了几个坑。半个身子疼得厉害。”
干起活儿来,范文志特别的恨自己是个残疾人。
家里没有电,为了节省蜡烛,一家人每天傍晚一落黑儿便早早躺在了炕上。
“他在炕上一直翻来覆去的,我知道他累得难受,睡不着。”
“每次她问我是不是难受,我都不敢说。再疼,也得忍着。她跟我吃了不少苦,不能再担惊受怕了。”
忍受了好多个月的劳累和酸痛,左手的茧子也被磨破了一次又一次——终于,范文志发现自己能和那两个雇工一样,每天都能挖上20个树坑了。
“虽然残疾了,可我和正常人一样,照样能干活了。”这个发现让范文志非常兴奋。
于亚丽也发现,从那时起,丈夫不再害怕和外人打交道了。自信,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有了信心,范文志越干越起劲。仅仅2007年,他就带人挖了4000多个树坑。
不曾想,难题接踵而至。
因为路不通,苗木和各种物资没法运进山里。
要栽树,就得先修路!
为了修路,夫妻俩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晚上8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沟里。
范文志记得,为了加宽路面,他在山根起石头时,险些被山石压住,多亏头脑机灵的妻子及时用撬棍把石头支住,才脱了险。
几多辛苦之后,路通了。
一棵棵树苗在山上安了家。
挖坑、种树、除草、浇水……
在随后的时间里,范文志和妻子耐住了山里的寂寞,周而复始地做着这样的工作。也是为了这个,从3岁开始,小儿子范一伦就被送到了县城的寄宿制幼儿园,开始了独立生活。
“这存折上的钱支没了,眼看要欠债了。可这绿化荒山十年八年变不出活钱,咱靠啥生活?”
2008年的一天,于亚丽又发现了摆在他们面前的这个绕不过去的难题。
“我正要跟你商量呢。这绿化荒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有的树可能一百年都不能砍。山上栽松树,那沟膛子里可以栽果树、杨树,用不了十年就能变钱。眼前的经济来源呢,咱靠养猪。我在外头已经预订了10头猪崽儿,明天就雇人垒猪圈。半年多,肥猪就能卖钱,猪粪给果树上上,还能收获生态水果呢。”
胸有成竹的范文志给了妻子一个惊喜。
从那以后,夫妻俩一心扑在大山上,雇人整地、挖坑、栽树,两口子养猪、养鸡,多年荒无人烟的北沟垴又充满了勃勃生机。
“去年他的养猪场出栏150多头,产值嘛得有20多万,实现了收支平衡;预计今年能出栏200多头,可创产值30余万元。他说,要把盈余部分全都‘反哺林业’。”不久前,村主任于福金给范文志算了一笔账,其结果连他都很吃惊。
“山上有15000棵杨树,7000棵苹果树……我承包的2000亩荒山,已经有1000余亩得到绿化。那1000亩也会很快完成的。”看着在自己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树林,范文志实在有说不出的欢喜。
范一伦也觉得,每次假期回家,家里山上的树都会多一些。他有些不相信这是爸爸努力的结果。
“告诉你,儿子,你爸不是孬种!”
“爸,我佩服你!”
看着爸爸那并不伟岸的身躯,范一伦的眼神里,充满了敬仰。
记者 韩中山 苏克 徐凯 通讯员 仰发 杨阔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