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山闯天下 怀揣技术创大业
本网讯(记者于海旺,通讯员杨旭)一阵微风吹过,随之飘来马铃薯花香。放眼望去,广袤的田野上到处是长势茁壮的马铃薯,尤其是现代化水利设施微喷之后,秧苗更显得青翠欲滴。随手扒开,秧苗下已经结出五六块拳头大的果实,足有3斤多重。哈,这又是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与围场相接壤的内蒙古自治区涌入了一批“泥腿子”,即种田能手。他们带着实用技术、资金和耕作机械,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坝上蓝旗、克旗、锡林浩特等地成千上万亩开发经营马铃薯产业。如今,来自围场的农民跨省区创业已超过130人,承包土地达30多万亩,相当于围场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年创产值达15亿元,是围场全县马铃薯产值的1.5倍。来自围场广发永乡的农民杨继存在内蒙古多伦县承租900亩地,今年是第一年经营,年末可收入300万元,除去当年投入成本可纯挣100万元。有的租地几千亩,已连续种植几年的,累计纯收入已超过千万元。按多伦县一位负责人的话说,“围场农民个个是能人,他们有技术、有资金、有设备、善经营,眼界很宽,靠租地鼓起了腰包,而且激活了当地产业,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一租就是4000亩,平均亩产3000多公斤,这么大量能卖得完吗?”记者门开见山地问在内蒙古坝上租地的围场农民杜春华,他信心满满地回答说,马铃薯这个金蛋蛋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可抢手了,产品没收获,就被商家上门预定了,去年1元钱1斤还不够卖呢。过去他家境贫寒,孩子上学连学费也交不起,自打去年在内蒙古承包土地后,一年纯收入40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金1000多万元,从此过上了富裕日子,令人刮目相看。
围场农民勇敢地走出大山,闯天下,创大业,挣大钱,主要基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政府每年都出资组织科技大培训,学习种养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头做样板搞示范,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对种养业大户和典型户给予政策倾斜,只要有固定的产业,政府与金融部门沟通,在贷款上给予优先发放。购置农用机械设备,由财政按费用的5%给予补贴。如今,凡在外省区搞马铃薯产业的大户,全都购置了播种机和收割机,或大型拖拉机,实现了作业机械化、专业化,而且都配齐了现代化喷灌设施,实现了旱涝保收。
记者日前在多伦县采访时见到,远离家乡在外打拼的围场农民日夜坚守在生产一线,既艰苦又辛苦,但他们却无比坚强和充满自信,大都表示说,继续坚持在外打拼几年,将来有了更多的积累,回到家乡投资办产业,创建自己的公司,让更多的人都富起来,有的还表示,要奉献公益事业,扶持弱势群体摆脱贫困。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