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聚焦我市电梯运行现状
2011-08-14   23时10分 浏览次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耸起,电梯使用数量迅猛增长。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在用电梯总数已经超过160万台,保有量世界第一,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这意味着,每年新增电梯的数量在30万台以上,这个数字占到了全球每年新增电梯总量的一半以上。庞大的电梯数量给安全带来诸多挑战。

    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发生严重的电梯事故,造成30人受伤,一名男童死亡。就在这一起事故调查期间,7月10日晚,深圳地铁4号线清湖站电梯再次出现了与北京动物园地铁站相似的电梯停顿逆行事故,造成4人受伤。之后,南京、深圳、上海、济南等地相继发生电梯困人、卡住、下坠事故。电梯这个原本很容易被忽视的公共设施由此走进了政府、媒体和公众的视野。电梯安全问题被彻底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电梯质量与安全事关百姓生命安全。记者在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在用电梯已达2022台,且以每年超过300台的速度增长。那么,我市的电梯运行状况如何呢?

    电梯安全隐患令业主忧心

    曾经的电梯伤人事故在人们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至今回忆起来小区居民仍心有余悸。

    2003年7月7日下午4时许,在市区火神庙处的一座写字楼,一上升的电梯突然失控,两名在电梯中的女士被撞晕;2004年8月16日上午11时,该写字楼的一部电梯又突然发生冲顶,电梯里面3人全部受伤。肖先生在住进这栋楼的8个月时间里,电梯曾发生过不下10次故障,他就亲身经历过电梯行至二楼,突然下落,直接掉进了地下室的恐怖过程。

    曾经发生的电梯事故为电梯安全敲响了警钟,但安全事故并未就此终止。今年7月6日下午,李女士领着孩子在某商场购物时,孩子将脚趾伸到正在运行、固定板牙已崩齿的电梯上,结果脚趾被碾住,造成右脚拇指粉碎性骨折。

    故障频出的电梯安全隐患让业主忧心。某小区的一位业主告诉记者:“刚入住时,曾发生过电梯从二十层一下掉到十几层的情况,当时很恐怖。现在乘电梯时仍感觉不舒服。”

    “电梯经常吱嘎嘎地响,下降时有明显的颤动,让人提心吊胆”。位于石洞子沟一住宅楼的业主陈女士告诉记者,尤其是在夜间,这种响声更让人心神不宁。某大厦电梯也经常闹“罢工”,在那工作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电梯经常是停在中间,就不往下运行了。”

    某花园小区物业经理孙女士告诉记者,这个小区的电梯没有安装断电平层装置(一旦发生断电,此装置可使电梯平稳降到最近楼层,并自动开门),这就为安全埋下隐患。目前他们正在为此事同有关方面积极协商解决。

    有专业人士介绍,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某花园小区,因为涉及到费用问题,全市大约有50%的电梯都没有安装断电平层装置。

    多种原因造成安全故障

    电梯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15-20年间,年限最长不超过25年。专家分析,电梯从设计制造到投入使用,包括生产、销售、安装、使用、维保、改造、检验七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电梯安全。

    如今,电梯属于订单生产。一些楼盘开发商买电梯时,为了节省成本,通常都会压价。而一些电梯生产企业为了既满足开发商的这种需求,又确保回收成本乃至获取利润,便在电梯部件上动起了脑筋,有的甚至在应该达到的国家标准基础上减弱功能。比如使用更便宜的部件,门板厚度的“缩水”,或者采用更廉价的材质等。专业人士皮井山提醒,这样的电梯也能通过出厂安全检验,但和较高标准电梯的运行情况将截然不同,动不动就坏,维保成本将是一大支出。

    根据统计分析,电梯发生意外和事故的原因,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于电梯维修保养不及时、不到位、管理不善、程序操作不正确、不按国家标准进行维修保养等导致。为了节省成本,很多电梯使用单位都会抛掉电梯生产方,而是通过第三方维保商对电梯进行维修保养。如果是厂家维修保养,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为7000到1万元。但由于维保市场竞争激烈,为取得维保业务,维保商却能压价到3000元左右。维保商究竟能否按照要求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维保,而且缺乏对维保商足够的监管,说白了,只能依靠企业自律。用物业经理孙女士的话说只能凭良心。

    据了解,很多居民小区将电梯维保费列入物业费一并收取,由于有的业主对物业其他服务项目不满,所以不交或滞交物业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电梯的及时维护与保养。

    同时,乘电梯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都会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诸如砸门、在轿厢里打闹、按碎按钮等都可能造成电梯故障。

    加强监管与文明乘梯“不可或缺”

    有数据表明,中国电梯生产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超过20%,2010年更是超过30%,今年上半年还超过了39%。目前中国的电梯生产厂家超过400家,几近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发展太快,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产能过剩,接着就是彼此的压价出售。此外,一些开发商对电梯价格要求是越低越好。就这样,廉价而劣质的电梯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小区。对于一个这样巨大的维保“蛋糕”,维保企业一拥而上,低价竞争及客户廉价的需求,让维保服务打了折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认为,要保证电梯的安全,很大程度需要电梯先天质量和后天维保过关,这需要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相对于我市而言,把好电梯安装运行前的第一道关至关重要。他建议,应提高安装电梯运行前的检验标准(如没有双电源设置,就应要求安装断电平层装置等),有关部门应严把检验关,房屋电梯质量及安装不达标,坚决禁止出售。其次,要把好年检关,对每一台电梯的每个部位都应认真进行检查,不能应付了事。

    对于电梯维保,廉价的背后是服务的打折。如果电梯进行了定期维保,很多故障和伤人事故就可避免。因此,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维保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关其资质的认定,对一些资质不够、维保服务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坚决查处,尽量避免在电梯维保过程中留下隐患。

    同时,电梯也是有使用“寿命”的,需要爱护,应文明乘梯。维修专业人士白宇告诉记者,如长按开门键或关门键、乘坐电梯时踢门、扒门,或在电梯内跳跃、嬉戏等容易导致电梯出现坠梯等故障。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果壳,如果掉入电梯门的轨道槽内,就可导致电梯门不能自动开关,控制系统失灵。

    公共安全无小事,任何理由的搪塞都是对生命的漠视。要提高安全标准、减少事故发生,需要上至监管部门、下至建设施工安装等单位都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只有监督到位,才能保证给公众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记者 冯翠昕 实习生 孙涛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