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聚气启民智 以文铸力促繁荣——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典型报道之三
2011-07-14   23时25分 浏览次数:

    平泉是我市颇具影响的大县。文化平泉,充满神奇和魅力。

    平泉历史文化悠久,积淀厚重,5000年的红山文化、1000年的辽金文化、300年的清朝文化在这里传承融合。独特的文化符号凸显着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变化,开放包容。平泉人民在这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中寻找到了新的结合点,使源头永续、文脉长存,形成了“以文聚气启民智,以文铸力促繁荣”的良好氛围。

    平泉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它彰显的是开放兼收、雍容大气和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凭借着“辽河源头、契丹祖源、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名片,平泉走出了一条“文化提升产业、产业促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生”的发展之路。

    “文化活县”——确立“第四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了写好这篇大文章,平泉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没有污染的朝阳产业,放在有别于一、二、三产业的“第四产业”的高度,深入谋划,找准定位。

    “工业强县、农业兴县、文化活县、商贸旺县”。平泉明确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摆上重要位置。以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

    根据这一定位,平泉按照“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推进旅游、文化、城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规划了“一带两轴两心四园区”。

    一带:即辽河水系创意带。两轴:即以承朝高速、101国道、锦承铁路交通线构成的东西线交通轴和平青乐公路构成的南北线交通轴。两心:即辽河源历史文化中心和平泉创意孵化中心。四园区:即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活性炭文化产业园。

    新的征程已经起步,新的画卷正在描绘。这样宏伟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他们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总投资85.5亿元的四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在3-5年内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力争创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县。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的是经济发展硬实力。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的力量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说。主动融入,乘势而上,创新有为。在文化力的促使下,平泉的新兴产业成为助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文化园区——让文化与产业共兴

    文化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今天,彰显的是文化、文明和经济繁荣。

    文化力对平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内在、持久、不可替代的。在悠久文化的基础上,平泉人同样创造了多彩的现代文化,为平泉的经济社会发展续写了新的篇章,形成了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助力这一转变的“推手”,就是“以园区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

    由古老走到今天,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正在一步一步显现,优秀的文化魅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为文明智慧,外化为发展实践。平泉立足于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把文化力变为发展的推动力。

    平泉坚持以文化为依托,坚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了以契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规划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契丹博物馆、始祖朝圣区、辽河园水系景观区、“走进契丹”大型演艺中心等10个项目。建设了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建设了辽塔、邀月、就日馆、苏颂碑林、契丹文化饮食一条街。这些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契丹始祖文化旅游产业的空白。

    绿色,保健,是发展的趋势,是新兴的文明,是现代文化的提升。

    现代农业与饮食文化结合,平泉打造了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有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蘑菇庄园、菌文化一条街。目前,已有6个项目建成,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已经对外开放。全部项目建成后,平泉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强、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平台,成为中国北方菌类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饮食中心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菌文化看中国,中国菌文化看平泉”的愿景将变为现实。

    平泉还投资10亿元建设了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酒精下游产品生产、山庄老酒文化旅游三个功能区,有山庄老酒文化广场、山庄老酒博物馆、山庄老酒窖池群等7个项目,集中展示山庄老酒特有的品酒、赏酒、论酒文化。未来的山庄集团将成为集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文化是力。平泉把文化力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发展力的重要内容去破解,以文化力为引领,以文化力促进创新力。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结合,打造了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特征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平泉围绕延长活性炭产业链条,拓宽活性炭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有了新突破。把活性炭的使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投资10亿元建设了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文化消费、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

    平泉还利用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编写了《平泉文化概览》、《苏颂与契丹史研究》等系列丛书;邀请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播发了《辽河溯源》、《探寻契丹祖源》、《菌话平泉》等专题片。多层次的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使平泉的文化更显厚重,使平泉的企业更具活力,使平泉的文化软实力真正得到了壮大。

    攻坚克难——破解制约打造“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泉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文化软实力壮大上,在经济硬实力发展上还不平衡,制约发展的“瓶颈”需要打破,存在的难题还需要破解。文化事业要发展,文化软实力要增强,同样需要客观条件的强力支撑。

    业内人士说,城镇的文化产业布局和发展要与城建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出文化事业发展的用地,以科学布局来破解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土地制约矛盾。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强化金融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评估机制,真正使社会的资金流融入到文化事业发展的进程中。

    文化事业总是在求新求异中发展,只有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事业也是具有特殊性的行业,特色行业就需要有特殊的人才,要有一大批有专业技能的领军人物。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要融入世界,才能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精髓的盛宴。平泉虽然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但要和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壮大文化软实力还涉及到相关的核心技术、产品服务、管理好发展好文化软实力就要有技术、艺术、方式和方法做保障。

    平泉文化之河五千年奔流不息,博大精深。平泉走出了一条古老和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新之路,使平泉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壮大,这个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在创建国际旅游城市中焕发出新的辉煌。在厚重的文化熏陶下,“坚韧质朴、崇尚文化”的平泉精神,必将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记者 杨国兴 通讯员 刘建军)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