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铿锵 迈向城市“新高度”——平泉县深化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打造人民满意之城
2011-05-07   23时01分 浏览次数:

    编者按: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文明县城新一轮创建活动正在平泉全面展开。在创建活动中,平泉提出了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响亮口号,这标志着“十二五”开局之年,平泉在文明城市创建道路上树立起了新的标杆、展开了新的追求。平泉的经验表明,文明城市创建一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出群众的巨大热情,凝聚起群众的无穷力量,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更新的高度。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塑造着城市之“形”,文明的提升则凝聚出城市之“神”。

    平泉,就是这样一座形神兼备的城市。

    2009年1月,平泉成功摘取了“全国文明县城”的金字招牌。这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是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名片。

    荣誉,振奋人心。创建,永无止境。

    3年来,47万平泉人民用心血和汗水,精心呵护着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文明创建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

    登高方望远,求索路更宽。

    “十二五”开局之年,平泉又吹响了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号角,使文明创建的立意更深刻,内涵更丰富。

    “我们提出的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源于文明创建而又高于文明创建,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说,今后五年,平泉将以创建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坚持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打造文明、活力、幸福、和谐之城。

    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创建理念的升华。

    站在新起点的平泉,正步履铿锵,向城市文明的新高度迈进。

    文明之城——“平泉精神”激发核心动力

    如今的平泉,文明的力量铸造出了这座城市的脊梁。

    作为河北省仅三个、承德市惟一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称号的县城,荣誉的背后,正是一种“平泉精神”在支撑。

    新一轮创建中,如何让文明之花常开、让文明硕果永存?“珍惜荣誉、谦虚谨慎,理性分析、找出差距,奋发有为、再创辉煌”成为平泉文明创建一以贯之的态度。

    “一个城市的文明,最主要的体现是人的素质。”平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荣昌说,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过程就是群众参与的过程、养成教育的过程、素质提升的过程。

    文明创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平泉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黄土梁子镇乡村少年宫是我市第一个乡村少年宫,该少年宫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教育方式,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让每一名“村里娃”都享受到和城里同龄人一样的发展环境。今年,全县各乡镇学区中心校将全部推广普及。

    此外,“绿色网吧”营造纯净成长空间、“家长学校”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我们的节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平泉美德少年”引领文明新风尚…… 平泉在营造未成年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实践中,亮点频现,成效斐然。

    以“志愿者行动”为载体,塑造青年文明友好形象。青年志愿者已形成平泉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00多名青年网友志愿者为患白血病的苏颖同学募捐的事迹,成为平泉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一段佳话。以“传递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平泉县4000余名青年志愿者深入开展“青春奉献国内一流中等城市建设,平泉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平泉文明城市创建的志愿服务品牌。

    人人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在这场平泉市民积极参与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文明”二字!

    78岁退休老党员刘显民,十几年如一日,为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义务宣讲的故事在平泉家喻户晓。在老人家里,多年的讲稿和剪报塞满了整整一个橱柜,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平泉城北社区老党员董国文是社区700多名义务服务队和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多年来,他坚持为社区困难居民和低保户免费诊治……

    平泉供电公司员工关俊杰和李雅静“爱心接力”照顾七旬老人的事迹在平泉广为传颂;城北社区困难户贾树芬孩子上大学得到了居民的热心资助,孩子放假回家积极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

    文明,在爱心中传递。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如今,在平泉,每天都有无数的志愿者在忙碌穿梭,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个需要支持、帮助、关爱的角落。这座激情四溢的城市里,涌现出太多的爱心故事和爱心人物,感动和震撼着人的心灵。

    文明创建中,平泉还不断丰富载体和途径,开展“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实践教育活动,“爱平泉、爱家园、爱环境”主题教育,市民素质大提升行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同关心平泉前途、共同维护平泉形象、共同推动平泉发展、共同建设平泉文明”的价值取向。

    当文明成为市民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它就会沉淀成城市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文明,不仅成为平泉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平泉的核心竞争力和靓丽的城市名片。

    活力之城——“平泉现象”续写发展传奇

    平泉,从一个山区欠发达县到一座中等城市的迅速崛起,这种嬗变,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全省78位跃升到第60位;荣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强基地县、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殊荣;文化产业和商贸流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这份亮丽的成绩单,有人称它为“平泉现象”。

    这就宣告了站在更高起点的平泉,必须蓄足能量,加速起跑,才能续写发展传奇,才能为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3月29日,平泉县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涵盖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化休闲、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100.6亿元,对构筑平泉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县域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项目的开工建设,也由此拉开了平泉“十二五”发展的大幕。“十二五”期间,平泉将致力于跻身综合经济实力全省40强。

    这是发展的目标,更是一种雄心,一种气魄!

    2010年12月25日,平泉县获得“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这是对平泉城市建设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荣誉,见证发展。平泉,乘势而上。

    在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中,平泉提出将做靓做强“契丹祖源、圣地平泉” 这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以城市扩容、品位提升、经营推介为重点,着力打造“底蕴厚重、文化鲜明、活力迸发、魅力彰显、秩序井然、品位高雅、宜业宜居、文明和谐”的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

    一座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如今的平泉,“大变样”的印迹清晰可见,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更是深深“嵌入”整个城市的肌理。

    平泉县率全省之先步入城管数字化时代,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监督、重心下移、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数字化“大城管”新格局,积极推进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人本化城市管理进程。

    在平泉人眼里,“生态”的概念不仅是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而且还是人类、自然、城市的和谐相处,“生态”的终极目标是改善人居环境,维护人的健康生活,其结果是城市升值,市民受益。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平泉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深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城洁”的宜居、宜商、宜游现代化园林生态城市。

    当前,平泉正在变生态资源优势为旅游经济优势,打响文化溯源、产业观光、生态休闲、创意体验四大旅游品牌,加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中的平泉,正以其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诠释出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的无穷活力。

    幸福之城——“人民满意”的终极追求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但有一条是必需的:每个市民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而感到自豪、有尊严。

    民生净福利,百姓同享发展成果。

    城市的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于民生的改善。平泉坚持“贴近市民、服务市民、惠及市民”的理念,着力改善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走进平泉黄土梁子初级中学,书写“教育学生三年,想着学生三十年”办学理念的横幅赫然醒目。校长杨宗昌介绍说,今年该校实施的“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课改经验将在全市推广。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必须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未来5年,平泉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基础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87%以上,县城三年入园率达到90%。保持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以上,95%以上的残童能够入学。打造1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和1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平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所所长崔玉杰介绍说,平泉城镇居民医疗参保率和大病统筹报销比例都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还将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到2015年,平泉将完成县、乡级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设备配备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县乡医疗共享,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将达到100%,全部达到甲级标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就业意味着有尊严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

    “我们对认定的18家困难企业,发放岗位补贴370万元,并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收集家政服务、保洁、保绿等就业岗位信息,目前已经安置就业困难对像2916人。”平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张永志局长说,平泉通过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域外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就业、技能提升促进就业,转移就业18万人以上,年创劳务收入6亿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平泉农村就业新模式引起了新华社、《半月谈》等中央媒体多次关注,该县也因此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这是全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用文化来滋养城市,滋养市民的心灵。在这座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郁的城市里,一年四季总是书香芬芳。

    “我们搞食用栽培,平时遇到难题,就跑到书屋里来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七家岱乡食用菌种植户吴晓辉说。在文化建设中,平泉坚持在共建文化中共享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

    平泉人民是忙碌的,但精神是充实的,生活是幸福的。

    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当中,人们看到了平泉决策者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拳拳之心,也看到了这座城市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情怀。

    因文明的进步,带来精神的盛宴;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的富足;环境的改善,带来生活的满足。平泉努力奋进的过程,正是让47万人民不断提升幸福感的过程!

    和谐之城——“人民满意”的牢固基石

    安居才能乐业,稳定才能发展。

    稳定孕育和谐。铸造和谐平泉,必须密织安全网,夯牢一方孕育和谐的“基石”。

    和谐城市的构建与城市的法治化是并行的。

    2010年,卧龙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这是我市惟一获此殊荣的调委会。这个镇在排查调解矛盾纠纷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连续6年实现无矛盾纠纷激化、无越级上访案件、无民事转刑事案件、无群体性械斗事件、无重新违法犯罪案件,成为全市创建“人民调解示范乡镇(街道)”的楷模。

    “围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我县将继续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基层基础建设和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平泉县司法局副局长李建民对记者说。

    变“群众上访”为“检力下访”,在乡镇设立“基层监察室”; 通过“小救助”化解“大矛盾”的做法,得到高检院签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连续四届被高检授予“全国文明接待室”称号……平泉县检察院在构建和谐司法工作中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对此,平泉县检察院检察长闫维奇是这样诠释的:“人民检察为人民,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满意……”

    劳动关系和谐是城市和谐的重要基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平泉在全市首次推行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受益员工已达3562人。同时,该县还积极督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100%,全县创建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家、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6家。

    平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永志告诉记者,他们还推行“疑难案件集体会诊制度”,针对企业改制、社会保险待遇调整、工龄接续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疑难案件定期集体会诊,研究解决办法。2009年以来,帮助农民工共追讨工资1084万元。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和谐题中应有之义;和谐是更高层次上的稳定。长治久安才能发展,稳定责任重于泰山。

    正是基于这一执政理念,平泉提出了在未来五年构建“平安平泉”工程。通过巩固和完善“大稳定”、“大防控”、“大整治”和“大管理”机制,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和更有力措施推动综合治理工作。

    建设人民满意城市重要的是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多年来,平泉县致力于打造“廉洁高效,优质服务”的干部队伍,坚持决策民主,确保政务公开,加强效能建设,完善廉政建设体系,大力开展“创人民满意机关、做人民满意公仆”主题活动。

    记者了解到,未来5年,平泉将全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实现县级统筹,覆盖城乡;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100%;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集办公、培训、医疗、保健康复、餐饮等于一体的服务基地;强化五保集中供养能力,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近万字的《平泉县建设人民满意城市2011-2015年工作纲要》,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民本民生的关怀,体现出对百姓诉求的反映、百姓追求的尊重、百姓需求的满足和百姓要求的落实。

    人们从“人民满意”四个字中,读出了深意,读出了希望。“

    “只要政府真正为老百姓好,我们都会参与、支持。”采访中,市民群众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折射的是共同心声。

    这是良好的开端,也是精彩的起步。登高望远的平泉意气风发,正大步向前,步履铿锵。 通讯员 刘志民 刘思源 记者 张青龙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