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我市紧紧抓住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老区这一地域特征,紧密结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特征鲜明的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深深扎根在未成年人心中。
学史明志,用历史传统教育未成年人
镜头回放: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每天有数百人来此参观学习,纪念全国战斗英雄、革命先烈董存瑞。承德市实验小学六年三班学生于重看着烈士纪念碑上“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贴金楷体大字激动地说:“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我们才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把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将来报效祖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存瑞烈士陵园和兴隆县雾灵山革命老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进行承德革命历史教育。从学史明志入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阵地,通过学校、家庭、少年活动中心等多种途径,在广大未成年人中,重点组织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共铸道德丰碑”和“传承革命薪火,继承先烈遗志”、“民族精神代代传”、“爱国百分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历史,了解社会。同时发挥承德革命老区、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多的优势,请这些老革命讲传统、讲战斗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远大抱负,帮助他们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举办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展览,让未成年人在知史中受到教育。全市先后举办了避暑山庄园林和建筑艺术展、日军侵略热河罪行展、伟人来山庄展、山庄珍宝展等活动。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参观这些展览和展出,形象直观地让未成年人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看到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联系未成年人思想实际,组织编写有关教材。《承德民族开发史》的出版和以该书为蓝本的承德历史知识竞赛,有3000多名青少年学生参加,收到了较为突出的教育效果。
记者点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是重点,阵地是依托。我市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阵地。目前,我市将教育基地完全对社会开放,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费,定期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未成年人在学史懂史中受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熏陶,用健康文化感染未成年人
镜头回放:为加深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他们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我市在11个县区、408所小学、近17万青少年中,开展“家乡文化大搜索”系列活动。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150个搜索小分队,通过读书阅报、收看影视、上网查询、走访“五老”、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不同的形式,以DV、摄影、心得、手记等方式记录搜索结果,让青少年多角度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当代文化。
我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我市的一大特色。
充分利用承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组织文艺工作者编写创作和演唱赞美家乡、歌颂承德的歌曲和其他文艺节目,如歌曲《我爱承德我爱家》、快板书《接好革命班》、小话剧《小兵新传》等。利用学生假期和节日到社区、街道、少儿活动中心演出,让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充实了精神生活,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全市中小学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节,市区每期“彩色周末”文艺演出都安排未成年人专场节目。市里开展了百场爱国主义电影播放,百场爱国主义小戏到市区80多个社区专场演出,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开辟了未成年人免费读书园地,每年订阅少儿报刊资料100多种,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每年接待未成年读者3万多人次。竹林寺小学多年来在学生中开展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学期写一本日记活动,日记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每天的生活经历、感想,又可以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首歌,甚至是一首古诗,老师每天对日记进行检查,学校定期对学生日记进行评比,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在全校展览。学生通过写日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文笔,一篇篇日记就像一行行脚印,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使学生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组织人员编辑地方乡土教材。《百个慈母故事》、《爱国主义故事365》、《多彩的承德》等书籍,让未成年人在承德传统故事和听热河民间传说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既体现了地方文化品位、思想道德水平,又让未成年人在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涌现出德育示范校33所,安全文明校园44所,优秀文明学生5万多人。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国学、了解国学、解读国学,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活动要求青少年学生选取“经、史、子、集”和经典名著中的经典篇目进行研读背诵,理解不了的内容通过自主查询、相互讨论、请教老师和专家等形式加以解决,并以“品鉴经典国学,争当超级儒生”为主题撰写一篇体会文章,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学经典文化直观、形象和深层次的认识,感受经典文化,塑造优良品格。
我市还举办了“可爱的家乡”征文和精品课、精品队会评选活动、“我眼中的家乡文化”手抄报比赛、“爱我祖国·爱我家园”青少年美术书法大赛等主题活动,共评选出精品课5节、精品队会13个上报团省委少年部,累计收集稿件、作品14965 篇(幅)。
记者点评:加强文化教育的正面引导,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角度入手,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提升其文化内涵,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知行合一,用实践活动锻炼未成年人
镜头回放:在避暑山庄,每逢暑假旅游旺季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义务给游客讲解山庄的历史和承德市的人文景观。避暑山庄小学的负责同志介绍说,这是该校开展的“感受山庄文化”主题活动的一项内容。避暑山庄是承德的名片,避暑山庄文化是承德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主体。作为承德的青少年,了解避暑山庄,熟知山庄文化应该是必修课。为此,该校课题组教师在广泛搜集素材、查证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半编著完成了首套避暑山庄校本教材,并正式进入课堂,让学生与山庄文化进行近距离的“心灵碰撞”。广泛发动以“小导游”的形式走进山庄,领略博大精深的山庄文化,为下一步系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吸引参与、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我市重点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景区和创建文明社区等重点工作,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组织公益性活动。围绕迎接“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和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组织各学校学生集体上街清扫环境卫生、宣传道德规范、慰问救助困难人群。
开展社会服务奉献活动。确定市区各主要路街、10个重点社区、5个广场绿地为公共秩序环境卫生管理监督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市区内20所大中小学校分管划片、责任承包,学生定期分批来基地实践锻炼,坚持常年不断线。
开展专题服务实践活动。在营造城市森林活动中,组织中学生营造“青年林”,在避暑山庄、武烈河沿岸开展了认植、认养公益林活动,评选了百名活动积极分子。
为不断深化“科学发展促转变、低碳生活我先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学习科学知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地球环境、倡导绿色理念,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增光出力,我市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开展青少年绿色低碳生活主题书画及征文大赛,引导广大青少年以书法、绘画、文章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承德发展的思考、感想和建议,抒发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组织各中小学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生态文明校园”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建设优美环境、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举办环保讲座,组织养花、种草,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征集环保调研报告,开展环保演讲比赛。
记者点评:社会飞速发展,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适应青少年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深入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培养高尚情操、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我市已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以中小学教育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保障,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为支撑的工作格局和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记者 于海翔 孙丰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