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市结合本市农业生产条件和粮食生产现状,积极组织实施粮食生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的“双提双增”工程,到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争取达到120万吨,比“十一五”期提高4.35%;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160万吨,力争达到180万吨。同时,发挥我市玉米黄金生产带的优势,抓好现有250万亩玉米生产,通过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配套作业等技术,力争实现亩产500公斤,比“十一五”期提高43.7%,打造春玉米亩产千市斤目标;扩大马铃薯和优质高产谷子生产面积,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比“十一五”增长97%;优质谷子推广面积要扩大到2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
我市是冀北旱作农业区,全市503.8万亩耕地,旱地占57.5%,由于旱、风、雹、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从单产水平看,2006年至2008年,全市粮食单产3年平均为319公斤,2009年由于旱灾影响,粮食单产仅为224公斤;从主栽作物玉米生产情况看,“十五”期平均单产303公斤,最高单产405公斤;“十一五”期平均单产348公斤,其中2009年仅为254公斤,五年期间仅增产14.9%。从粮食总量看,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147.9万吨,而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仅为86.98万吨,下降了70%多。从粮食产值看,2006年至2008年3年平均,全市粮食总产值为23.9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3.36%。无论是与省内外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与周边类似区域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我市粮食生产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实施“双提双增”工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区、不同粮食作物,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同一气候类型区每个粮食作物推荐品种不超过20个。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大小垄、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把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技术来抓,合理增加密度;在马铃薯生产上,要重点推广脱毒种薯、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配套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谷子生产上,要重点推广以张杂谷系列品种、吨谷1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面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每个县至少要建立5个万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区,列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县,万亩粮食生产示范区不少于8个。从2011年起,市、县、乡三级主要领导都要围绕高产创建活动抓好领导高产示范田。市级领导示范田不少于5000亩,县级领导示范田不少于3000亩,乡级领导示范田不少于1000亩,充分发挥样板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和健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使农业推广工作延伸到基层、到农户。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粮食加工企业落户承德,提高全市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在全面抓好平泉、隆化、围场、兴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丰宁玉源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玉米精深加工、围场双九马铃薯淀粉加工和隆泉米业、绿源米业、三源米业、康晒米业等绿色食品企业发展,通过粮食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提高农业灾害防控能力和基本农田的水利设施配套,到2015年,全市农村病虫草害防控能力达到960万亩次,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记者 于鸿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