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年投入扶贫资金46亿 1024个村完成整村推进规划
2011-03-12   23时01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讯 (王庆民)2001年以来,我市实施了《承德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10年来,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以贫困村为抓手,集中力量,整村推进,发展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环境,进行全方位立体扶持。实现了村村有1-2项使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户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家家有一个增收项目,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近47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1024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推进规划目标。

    开放扶贫,整合力量,破解发展难题。近10年,我市扶贫投入创历史新高,一批批项目、一笔笔资金纷至沓来,全市落实各类扶贫资金近46亿元。一是主动出击,加大财政扶贫投入。抓住机遇,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精准谋划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逐年递增,10年总额超过5.7亿元。同时利用财政资金进行贴息,撬动金融扶贫贷款资金投入达6亿多元。二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国家、省、市等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积极支持贫困村发展,倾力扶贫,社会扶贫投入达到5亿元。三是整合行业力量,支持扶贫。以县为单位,集中行业部门力量,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行业扶贫投入26亿多元。四是引进试验示范项目,加大扶贫力度。承德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实验示范区,金融合作项目、科技扶贫技改项目、“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信息化扶贫工程”、小额贷款扶贫试点等方面30多个项目落户我市,建设投入达到6亿元。

    产业扶贫,规模发展,稳固收入来源。转变生产方式,提速经济收入,扶持构建了县县有龙头,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技能的产业扶贫格局。

    连片开发扶出产业带。围绕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种植园区,发展养殖小区,对贫困村实行连片开发,规模发展,逐步建立了以丰宁、围场、隆化县为主的肉奶牛养殖片区;以滦平、承德县为主的养鸡片区;以围场、丰宁、滦平、承德县为主的设施蔬菜片区;以宽城、滦平县为主的养猪生产片区;以平泉、承德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片区;以宽城、兴隆县为主的板栗生产片区。

    龙头带动延长产业链,使龙头企业成为外拓市场、内连农户的重要载体。全市先后利用3000万元进行贴息,引导落实扶持贷款6亿元,扶持培育62家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直接带动12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

    细胞示范发展专业村。在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选择积极性高,发展能力强的贫困户作为示范户,每年每县扶持1200户。十年来,通过8万多“细胞工程示范户”引导、带动18万多户发展产业项目,形成强弱相帮、信息共享、技术规范、结组互助的项目村和产业带。

    科技扶贫,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把传播农业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加大扶贫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全市扶贫培训投入超过3000万元。

    转移培训,输送贫困富余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就业。依托市属24所优秀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有3.5万农村青年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实现了到京津等大城市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超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生产培训,提高农业产业项目的科技含量。组织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专家、教授到贫困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巡讲,普及农业项目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传播农业项目先进管理经验,30万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学到了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社会扶贫,播撒爱心,传承民族美德。领导率先垂范联系贫困村,部门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村,一批批干部进驻贫困村,谋发展,解难题,引进项目,落实资金。全市先后有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务院法制办、民建中央、民进中央、中国科学院、国家邮政局7个中央国家机关,省“四帮一”扶贫工程50个省直单位以及唐山市、经济强县对口帮扶承德的扶贫县、贫困村;组织动员691个市县直单位与贫困村结上帮扶对子;先后有2000多名干部驻村扶贫。实现了村村有领导联系、有单位帮扶、有干部督导。在此基础上,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三百对接爱心扶贫活动”,有151家民营企业、百名专家、百个经济强村一一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十年来,通过社会帮扶投入和引进资金5.43亿元,建设了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围场鑫汇污水净化处理中心、宽城35千伏自动化变电站等一批大项目,解决了贫困村产业项目投资、饮水、行路、通讯、电力等诸多难题。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关爱贫困群体的良好氛围,构建了社会大扶贫的格局。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