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2/2011-04740 |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
文件编号: 承市政办字〔2011〕6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目标任务作出贡献,结合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和粮食生产现状,现就组织实施粮食生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工程(以下简称“双提双增”工程)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加强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
加快粮食生产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对粮食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配套政策,省政府确立了88个县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并下发了《关于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的目标。就我市情况而言,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加强粮食生产是保障市场供应、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如何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粮食生产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到实处,在现有耕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生产总量,提升粮食作物品质,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生产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长期重要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明确发展目标,通过行政指导、资金投入、示范带动、技术推进等有效手段,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实现全市粮食稳产增收的发展目标。
二、认真分析粮食生产现状,挖掘增产增效潜力
我市是冀北旱作农业区,全市503.8万亩耕地,旱地占57.5%,由于旱、风、雹、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从单产水平看,2006年至2008年,全市粮食单产三年平均为319公斤,2009年由于旱灾影响,粮食单产仅为224公斤;从主栽作物玉米生产情况看,“十五”期平均单产303公斤,最高单产405公斤;“十一五”期平均单产348公斤,其中2009年仅为254公斤,五年期间仅增产14.9%。从粮食总量看,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147.9万吨,而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仅为86.98万吨,下降了70%多。从粮食产值看,2006年至2008年三年平均,全市粮食总产值为23.9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3.36%。无论是与省内外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与周边类似区域的平均水平发展水平相比,我市粮食生产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粮食单产、主栽作物、生产总量和效益对比四个层面分析,我市粮食生产存在着品种单一、产量不稳、效益低下的问题,从生产要素分析看,制约我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农业基础条件差,水浇保障能力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中的资金投入不足;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市农村青壮年劳力就业转移发展不够,导致粮食生产过程中整体科技水平下降。但是,粮食生产上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粮食单产水平低,孕育着加快发展,提高单产的较大潜力;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特别是马铃薯、谷子等高产高效作物的推广,为提高全市粮食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将逐步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粮食生产过程中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地膜覆盖和机械化配套作业等常规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全市粮食生产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支撑作用。
三、明确总体思路和目标,全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粮食生产的部署,全市粮食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为手段,以提升粮食生产品质为根本,以推广普及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高产创建和核心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实现全市粮食生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增加收入。
主要目标是: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争取达到120万吨,比“十一五”期提高4.35%;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160万吨,力争达到180万吨;
发挥我市玉米黄金生产带的优势,抓好现有250万亩玉米生产,通过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配套作业等技术,力争实现亩产500公斤,比“十一五”期提高43.7%,打造春玉米亩产千市斤目标;
扩大马铃薯和优质高产谷子生产面积,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比“十一五”期增长97%;
优质谷子推广面积要扩大到2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
四、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实现粮食生产目标
实施“双提双增”工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实施“沃土工程”,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区、不同粮食作物,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主推品种的建议。同一气候类型区每个粮食作物推荐品种不超过20个。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大小垄、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把地膜覆盖技术做为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技术来抓,合理增加密度;在马铃薯生产上,要重点推广脱毒种薯、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配套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谷子生产上,要重点推广以张杂谷系列品种、吨谷1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全面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制定农业地方标准。每个县至少要建立5个万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区,列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县,万亩粮食生产示范区不少于8个。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范生产行为,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展示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加大标准化生产水平。要严把农产品投入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要结合国家高产创建项目,围绕玉米、马铃薯、水稻三大作物,抓好高产创建活动,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组装配套技术。从2011年起,市、县、乡三级主要领导都要围绕高产创建活动抓好领导高产示范田。示范田要落实到乡、到村、到地块,每个示范田都要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既要设立目标产量,也要提出具体的关键配套技术,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并设立领导干部粮食高产示范田标牌。市级领导示范田不少于5000亩,县级领导示范田不少于3000亩,乡级领导示范田不少于1000亩,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充分发挥样板示范带动作用。
(五)完善和健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构建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到2011年底前,各县、区要保证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四到位,使农业推广工作延伸到基层、到农户。同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和壮大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服务体系。
(六)促进粮食产品加工转化。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粮食加工企业落户承德,提高全市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在全面抓好平泉、隆化、围场、兴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丰宁玉源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玉米精深加工、围场双九马铃薯淀粉加工和隆泉米业、绿源米业、三源米业、康晒米业等绿色食品企业发展,通过粮食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七)提高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立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都要设立农业专项救灾资金,建立行动快速、运行得力、救助及时的农业灾害防控体系。通过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站建设,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力度,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通过加强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到2015年,全市农村病虫草害防控能力达到960万亩次,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八)认真落实好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精神,把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好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和生产资料补贴等惠农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补贴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
五、加强部门协调,创建良性工作运行机制
发展粮食生产,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级职能部门的广泛参与,需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支撑,更需要各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形成技术、资金合力,创建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粮食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在认真研究分析、制定具体增产增收措施的基础上,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各项指标量化分解到乡、到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二)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农牧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措施,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水利部门要积极做好基本农田的水利设施配套,确保到2015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确定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县达到20万亩以上,全面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国土资源、农业开发、发改等部门,要制定具体规划,提出可行性意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要求,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科技、气象部门,要积极做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科技研究,加大科技成果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气象服务。
(三)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支农资金,加大地方资金投入,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今后,要在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级惠农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扩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在保证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足额配套的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要预算专项资金支持粮食生产,用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等发展粮食生产所需经费。
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党和人民赋予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把握政策,明确工作方向,加强工作研究,落实各项责任,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提高我市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主题词:实施 双提双增 工程 通知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月12日印
(共印100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