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的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容颜。为扮靓国际旅游城市的妆容,双滦按照“精致、独特、典雅、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质要求,将精心打造“两带”即“御道景观带”、“滦河景观带” 。着力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产业带,全力建设住城区靓丽风景线和休闲旅游黄金产业带。
托起文化韵馨魂,创国际知名品牌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成功走向国际的内在风貌。“二十一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作为双滦气质工程,将秉承我市故有的古典古韵含蓄内敛的性格,同时赋予其雍容华贵的大气韵味。
“注重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是双滦发展建设的文化理念。全区将继续秉承和创新,大力推进七个子园全面建设,即《鼎盛王朝》综合子园、滑雪休闲子园、观光接待子园、行政商务子园、城市综合体子园、体育运动子园、文化创意子园。同时,全力将国家和省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争取到位,积极争取市级在土地、信贷、担保、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制定出台区特殊扶持措施,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者,聘请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吸引顶级创作团队、运营商,强力打造动态的、活化的、现代的“二十一世纪避暑山庄”。2011年5月,《鼎盛王朝》大型实景演出——《康熙大帝》将正式公演;2015年前,园区力争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同时,按照错位发展高端休闲旅游产业的理念,坚持做精产品、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全方位开展四季游。加快历史文化风情街区建设。下店子风情街着力发展酒吧、歌厅、咖啡厅、快捷酒店等业态;隆基泰和商业步行街着力发展商贸购物、特色餐饮、旅游纪念品和特色商品等业态;滦河老街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故、保护为主”的原则,在保护老街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市井文化、情景再现、公益博览、娱乐休闲、宅院酒店、老字号小吃等业态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启动喀喇河屯行宫复建和琳霄观、穹览寺等古庙古寺开发保护项目,发展宫殿寺庙旅游。推动钒文化旅游发展,在原双塔山选矿厂改造建设中国钒钛博物院,加快建设北山工业文明主题公园,开发坐蒸汽火车,参观大庙矿山、高炉炼钢和提钒过程等旅游项目。着力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在自然生态良好的乡村沟谷,开发建设风景观光、生态休闲、户外运动、风情体验和高标准休闲山庄类旅游项目。全力扩大双滦文化旅游知名度,整体提升双滦的吸引力、承载力、持久力,实现由观光游到高端休闲游的根本性转变。到2015年,全区接待游客总数将达到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多支撑、复合型、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
创新技术傲钢骨,打造“中国钒都”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双滦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不断创新,才能永葆老工业基地常青。
承钢,作为中国钒钛产业的发祥地,“十二五”期间双滦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打造省级钒钛产业园,使之成为“无处可比拟”的“中国钒都”、世界最大钒制品基地。
为此,该区将按照“集约、规模、可持续”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化、要素集约化、能源节约化、排放减量化”发展原则,“循环经济型、外资外向型、科技创新型、生态园林型”发展定位,促进集约、高效、低碳新型工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该区将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自主创新,强力推动从以钢带钒向以钒带钢转变,由钒低端产品向钒高端产品转变,由钒资源基地向钒产业基地转变,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推动钒产业衍生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全力建设“国家级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钒钛制品基地”。力争“十二五”末承钢公司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钒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钒厂年消化钒渣80万吨以上,生产钒制品7万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钒制品生产企业。
尤其是确保万利通集团钒电池项目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上实现突破,建成国家级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形成总容量1000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组装生产线,配套形成钒电解液、质子膜、复合双极板、电堆、碳毡等5个系统的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创新不只在技术,“十二五”期间双滦还将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高水准建设承德连接京津冀辽蒙区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做大做强省级综合物流园区,对三岔口至中营子3.8平方公里的省级综合物流园区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重点发展汽修汽配、石油储运、矿山机械、粮食仓储、家居建材、日用品综合批发等专业市场,积极推进中石油油库、中石化油库等项目建设,强力推动隆基泰和国际广场、商业步行街50万平方米商业和中国(承德)国际日用消费品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形成在全国有知名度的2-3条特色商业街区,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
搭好戏台引凤来,百姓唱响幸福歌
“你觉得咱双滦的新路好还是老路好?”走在滨河大道,记者无意中被笑容满面的老人反“采访”了。感受着老人的自豪感,记者深深体会到,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运行状况和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风向标”。
“十一五”期间,双滦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投入达7.7亿元,占可用财力近50%,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生计问题,民生工程改善加强,信访稳定趋向良好,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以独特的双滦作风初步赋予了双滦居民的自豪感。
“十二五”期间双滦将继续牢握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工作衡量标准,坚持在扩大就业、教育提质、医疗健康、社保扩面、平安双滦、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提升、文化惠民等民生事业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发展成果普惠民生。一是施扩大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促就业;落实优惠政策,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全民创业带就业;加强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援助,搭建平台帮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问题。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实施教育提升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教育投入机制,优化学校布局,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三是实施医疗健康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实施社保扩面工程。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程,重点做好“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使群众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待遇,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城乡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建设,在继续抓好双滦区五保供养中心建设的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提高双滦养老机构档次和规模,提升安置吸纳能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预计到2015年,双滦区城市发展规划控制区面积达到15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70%以上,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以上,经济增长速度确保14%以上;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1∶64∶35;财政收入确保翻一番,力争达到2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在全省位次前移;覆盖城乡的交通道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双滦区将初步建设成为交通便捷、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品牌响亮的现代化主城区、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
双滦,一座魅力之城、一座潜力之城、一座青春之城、一座和谐之城,正以厚重的文化谱写的清新雅韵的旋律,8/8拍快速建设的节奏,农村、城市齐步建设的双声库,百姓齐颂的合唱形式,演奏一曲 “多管齐奏”的国际交响乐。通讯员 宫静宇 白子军 张琳琳 记者 乔溪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